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瀝青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瀝青瘡
瀝青瘡為中醫病名,屬現代接觸性皮膚疾患,因肌膚觸及瀝青之火毒熱氣而發。此病多見於過敏體質者,好發於顏面、頸項、手指及前臂等暴露部位,乃因瀝青之燥熱毒邪外襲,與體內濕熱相搏,鬱於肌腠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瀝青性燥烈,蘊火毒之性,接觸肌膚後,熱毒鬱結,燔灼營血,致使局部氣血壅滯,發為瘡瘍。若患者素體濕熱內蘊,或肺胃積熱,則更易與外毒相合,加重病情。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見光亮紅斑,灼熱疼痛,瘙癢難忍,繼而腫脹隆起,生丘疹或水泡。水泡破潰後,則糜爛滲黃水,此為濕熱毒邪外泄之象。若毒熱上攻目竅,可致白睛赤紅、目腫羞明、淚多視矇;若內犯營血,則伴頭痛眩暈、身倦寒熱等全身症狀。病程遷延者,肌膚失養,可轉為粗糙黯黑,生黑頭粉刺,甚則併發多發性癤腫,纏綿難癒。
治法方藥
-
內治
- 清熱解毒、涼血利濕為主,方選《清瘟敗毒飲》加減。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連、黃芩以瀉火;濕重者,佐以茯苓、澤瀉滲濕;血熱明顯者,配伍丹皮、赤芍涼血活血。
- 若兼見陰傷,皮膚乾燥脫屑,可酌加玄參、生地養陰潤燥。
-
外治
- 初期紅腫灼痛,以清涼膏外敷,或取蒲公英、野菊花、紫花地丁等清熱解毒之品煎湯溼敷。
- 潰爛滲液者,以青黛散調麻油塗搽,收濕解毒;若膿成未潰,可外敷黃連膏拔毒透膿。
辨證要點
此病當辨熱毒與濕邪之輕重。熱盛者瘡色鮮紅、灼痛劇烈;濕重者水泡密集、滲液黏稠。久病者多兼血瘀陰傷,膚色黯褐,當佐以活血養陰之品。
古籍參證
《外科正宗》云:「火毒之發,暴烈迅疾,燔肌灼膚。」瀝青瘡雖屬現代病名,然其病機與中醫所述「火毒瘡」類同,治法可參酌熱毒瘡瘍之範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