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瀝血腰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瀝血腰痛

瀝血腰痛,又稱瘀血腰痛或血瘀腰痛,屬中醫腰痛證型之一,主要因腰部氣血瘀滯、經絡不通所致。其名「瀝血」,意指瘀血停滯,如血滴滲留於腰間,導致劇烈疼痛,特徵鮮明。

病因病機

此證多因跌撲損傷、負重勞損,或氣滯日久,導致血脈瘀阻,積滯腰脊。瘀血內停,阻礙氣機,不通則痛,故見腰痛如刺,痛處固定,拒按。此外,婦人經產不暢,或久病入絡,亦可形成瘀血腰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疼痛特徵:腰痛如錐刺、刀鋸,痛有定處,按之加劇,夜間尤甚,活動後稍緩。
  • 二便異常:大便色黑(遠血),小便赤黃或深濁,此因瘀血內阻,影響下焦氣化。
  • 舌脈特點: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象沉澀或弦緊,均為血瘀之徵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」為主,根據瘀血輕重兼夾證候,選用以下方藥:

  1. 調營活絡飲:適用於瘀血兼氣滯者,方中含當歸、赤芍、桃仁等,活血兼調營衛。
  2. 桃紅四物湯:以四物湯為基礎,加桃仁、紅花,增強化瘀之效,適合血虛兼瘀者。
  3. 復元通氣散:側重行氣活血,適用於氣滯血瘀並重之證。
  4. 外治法:可配合桃仁酒調服黑神散(含熟地、當歸、蒲黃等),溫通血脈,散瘀止痛。

古籍考據

《證治要訣·諸痛門》明確記載:「腰痛如鋸刀所刺,大便黑,小便赤黃或黑,由血滯腰間,名瀝血腰痛。」強調瘀血內結與二便變化的關聯性,為辨證關鍵。

與其他腰痛鑑別

  • 寒濕腰痛:痛感重著,遇冷加劇,舌苔白膩,脈沉遲。
  • 腎虛腰痛:綿綿作痛,酸軟無力,勞累後加重,脈沉細。
    瀝血腰痛以「刺痛、夜甚、瘀象」為獨特表現,需細辨而治。
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不通則痛」的病理觀,治療上注重疏通經絡,使氣血調達,則痛症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