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戾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戾氣

定義與源流
戾氣為中醫病因學名詞,首見於明代吳又可《溫疫論》,又稱「癘氣」、「疫癘之氣」、「毒氣」、「異氣」或「乖戾之氣」。其特指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、致病性的外邪,為溫疫病(急性傳染病)及部分外科感染(如癰疽、疔瘡)的主要病因。戾氣不同於一般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,其性暴烈,致病迅速,且具特異性,不同戾氣可引發特定疾病。

特性與致病特點

  1. 傳染性強:戾氣可通過空氣(「天受」)或直接接觸(「傳染」)傳播,易導致大規模流行。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言:「人感乘戾之氣而生病,則病氣轉相染易,乃至滅門。」強調其蔓延之速與危害之劇。
  2. 特異性:不同戾氣對應不同病症。例如,吳又可指出「戾氣各異,專入某臟腑經絡」,故有專發為痘疹、瘧疾或喉痺等特定疾病者。
  3. 致病急重:戾氣多發為急性熱病,症狀兇險,如高熱、斑疹、吐衄,甚則神昏譫語,與現代醫學之烈性傳染病(如鼠疫、霍亂)相似。
  4. 環境相關性:戾氣形成與氣候異常、穢濁環境有關。《溫疫論》提及「戾氣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」,常因旱澇、戰亂或屍穢不潔而滋生。

與其他病邪的區別

  • 與六淫差異:六淫致病多與季節、體質相關,而戾氣無明顯季節限制,且具傳染性。
  • 與「雜氣」關係:戾氣屬雜氣之一,但雜氣泛指一切非常之氣(含非傳染性病因),戾氣則專指傳染性毒邪。

歷史與臨床意義
戾氣學說為中醫溫病理論的重要突破。吳又可於明末瘟疫流行時提出「夫溫疫之為病,非風非寒……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」,打破傳統六淫致疫框架,近似現代微生物致病觀。此理論影響後世溫病學派,如清代《溫熱論》、《疫疹一得》等皆進一步闡發戾氣致病的辨治規律。

附: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溫疫論》:「戾氣者,非寒非暑,非濕非燥,乃天地間別有一種戾氣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鑑》:「疫癘之氣,最為兇惡,染之者多相傳易。」

戾氣概念體現中醫對傳染病的早期科學認知,亦為當代研究中醫疫病理論的關鍵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