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癘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癘風

癘風,又稱冥病、大風、癩病、大風惡疾、癘瘍、大麻風、麻風、風癩、血風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風毒重症,屬麻風病之一類。其名首見於《素問·風論》:「癘者,有榮氣熱附,其氣不清,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,皮膚瘍潰,風寒客於脈而不去,名曰癘風。」

病因病機

癘風之發,多因患者形體素虛,腠理不密,暴癘風毒之邪乘虛侵襲,或由接觸病者穢毒傳染所致。風毒滯著肌膚,內犯經脈,致使氣血凝滯,營衛失和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大風者,由體虛受風濕毒氣,與血氣相搏,凝結成蟲。」其病機關鍵在於風毒挾濕,化熱生蟲,蝕肌損絡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患處常見麻木不仁,或如蟻行感,繼則現紅斑、丘疹,漸腫脹潰爛,膿汁稀少。隨病情發展,可蔓延全身,出現特徵性損害:

  • 皮毛損傷:眉毛、鬚髮脫落,皮膚乾燥皸裂
  • 五官毀壞:鼻柱塌陷(俗稱「獅面」),目損唇裂
  • 肢節殘缺:指節萎縮脫落,足底穿潰
  • 色敗形變:面色晦暗或斑駁如癩

《五十二病方》描述其症狀為:「冥(螟)病方:冥者,蟲,所嚙穿者,其所發無恆處,或在鼻,或在口旁,或齒齦,或在手指,使人鼻缺指斷……」

治療原則

治當以祛風解毒、化濕殺蟲為主,兼顧活血通絡。分期論治如下:

  1. 初期:風毒壅盛

    • 內服:保安化靈丹(發汗透邪)、神應消風散
    • 外治:苦參湯燻洗患處
  2. 中期:濕毒瘀結

    • 內服:蝮蛇酒(祛風攻毒)、換肌散
    • 外敷:狼毒糊劑(殺蟲斂瘡)
  3. 後期:氣血兩虛

    • 內服:何首烏酒(補益肝腎)、扶正消毒飲
    • 調護:慎避風濕,靜養氣血

古籍論述

歷代醫家對癘風多有闡發:

  • 《外科正宗》強調「風癩乃陽明濕熱沸騰於肌表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載「大麻風由風濕結聚,發為癘瘍」
  • 《瘍醫大全》提出「蟲蝕臟腑」之說,主張內外合治

此病自古視為惡疾,須早察早治,以防傳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