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癘風病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癘風病痙
病證名,指麻風病患者兼見痙病證候者,首載於明代薛己《癘瘍機要》卷上。此證多因患者正氣內虛,復加津液耗傷,致陰血虧損,筋脈失於濡養,風邪乘虛內擾而成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癘風(麻風)本屬風毒侵襲經絡,久病則耗傷氣血,若兼見痙病,其機理可分兩端:
- 血虛風動:津血同源,亡津則血燥,肝藏血主筋,血虛則筋脈失養,虛風內動,發為拘急強直。
- 正虛邪陷:癘風毒邪深伏,正氣不支時,邪毒內陷厥陰,引動肝風,與氣血兩虛相搏,遂成痙證。
臨床表現
除麻風原有皮膚潰瘍、麻木不仁等症外,痙病特徵如下:
- 筋脈拘急:頸項強直、角弓反張(腰脊過伸如弓)、口噤不開。
- 陰血虧虛徵象:面色蒼白、唇甲色淡、舌燥少津,脈細弦或沉弱。
治法與方藥
治當標本兼顧,以大補氣血為本,佐以熄風通絡:
- 主方:
- 十全大補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黃耆、肉桂,氣血雙補以濡筋脈。
- 八味地黃丸(《金匱要略》):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、肉桂、附子,溫補腎陽,助氣化以生津血。
- 加減:
- 若風動明顯,酌加鉤藤、天麻平肝熄風;
- 筋脈拘攣甚者,加木瓜、白芍柔筋緩急。
古籍佐證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:「痙病虛者,因亡血過多,筋無所養。」癘風病痙之治,正合此理,重在補虛以熄內風,而非一味攻逐外毒。此證提示,癘風重症若見痙象,當警惕氣血衰敗之候,亟需固本培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