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癘風齒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癘風齒痛
癘風齒痛為中醫病名,屬癘風(又稱大風、麻風)患者併發牙齦潰爛、疼痛之證候。此病多因癘風邪毒內侵,循經上犯陽明胃經,或胃腑虛實失調所致。中醫認為,齒為骨之餘,而上下齦分屬陽明胃與大腸經,故癘風邪毒蘊結或胃腑功能失常,皆可導致齒齦腫痛潰爛。
病因病機
- 邪毒侵胃:癘風為風濕熱毒之邪,若邪毒熾盛,內傳陽明經絡,循經上攻齒齦,則見齦肉腐潰、疼痛難忍。
- 胃虛寒凝:若患者素體脾胃虛弱,陽氣不足,癘風邪毒乘虛內陷,寒凝胃絡,齒齦失於溫煦,則潰爛伴惡寒喜熱之象。
- 胃火熾盛:若癘風邪毒化熱,或平素胃熱內蘊,火毒上炎,灼傷齦絡,則見齦腫赤痛、惡熱喜冷。
辨證論治
-
胃虛寒凝證
- 主證:齒齦潰爛隱痛,瘡面色淡,惡寒喜溫,口淡不渴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- 治法:溫中補虛,散寒通絡。
- 方藥:補中益氣湯加減,可佐乾薑、細辛以溫散寒邪,或合附子理中湯化裁。
-
胃火熾盛證
- 主證:齒齦紅腫灼痛,潰爛溢膿,口臭煩渴,惡熱喜涼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- 治法:清胃瀉火,涼血解毒。
- 方藥:清胃散加減,可酌加黃連、石膏以增強清熱之力,或配合五味消毒飲解毒消癰。
相關理論延伸
- 經絡聯繫: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胃足陽明之脈……入上齒中。」故胃腑病變易反映於齒齦。癘風邪毒若兼夾風火濕熱,更易沿陽明經上擾。
- 臟腑相關:脾胃為後天之本,若胃氣虛衰,不僅易受外邪,亦難化生氣血濡養齒齦,致久潰不斂。
此病需結合癘風本證整體調治,除局部齒痛外,更須審察全身氣血陰陽之偏勝,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