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癘風大便不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癘風大便不通

證名:指麻風病患者兼見大便不通之證候,首載於《癘瘍機要》卷上。此證多因患者血虛內熱,津液耗傷,腸道失潤,或過服燥熱之藥,導致氣血澀滯,傳導失常,而見便秘結硬、排便困難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血虛內熱:癘風日久,耗傷陰血,血虛則腸道失濡,內熱煎灼津液,致大便乾結難行。
  2. 燥藥傷津:治療過程中若過用辛溫燥烈之品(如附子、肉桂等),易助火劫陰,加重腸燥便秘。
  3. 大腸燥熱:風毒內蘊,化熱化燥,下結於腸,腑氣不通,傳導失司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血虛燥結

    • 證候:面色萎黃,皮膚乾枯,大便燥結如羊屎,舌淡紅少津,脈細澀。
    • 治法:養血潤燥,滋陰通便。
    • 方藥: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加麥冬、天門冬、五味子,以增液行舟。若兼氣虛,可酌加黃耆、白朮益氣生津。
  2. 燥熱藥傷

    • 證候:服燥藥後便秘加重,口乾咽燥,甚則身熱,舌紅苔黃,脈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涼血,潤腸通腑。
    • 方藥:四物湯加連翹、甘草,以清解熱毒,兼顧養血;熱甚者可加黃芩、梔子瀉火存陰。
  3. 大腸燥熱

    • 證候:腹脹滿痛,大便硬結難下,肛門灼熱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燥。
    • 治法:潤燥導滯,急下存陰。
    • 外治法:以豬膽汁灌腸,或蜜煎導法(《傷寒論》方),潤滑腸道以通便;內服可選麻子仁丸(火麻仁、杏仁、芍藥、大黃等),潤下兼行氣。

補充說明

  • 癘風本屬風毒深伏之疾,治療時需顧及氣血津液平衡,不可過用攻伐。若便秘日久,恐化生他變,如濁毒上攻、腹脹噦逆等,當及時調治。
  • 歷代醫家如薛己《癘瘍機要》強調,此證須辨虛實,虛者以養血生津為本,實者宜清熱導滯,不可一概而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