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癘風衄血吐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癘風衄血吐血
證名
癘風(即麻風病)患者若兼見衄血、吐血之證,稱為「癘風衄血吐血」,首載於明代薛己《癘瘍機要》卷上。此證多因氣血兩虛,或臟腑功能失調所致,須辨明虛實寒熱,隨證施治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兩虛:癘風久病,耗傷氣血,氣不攝血,血不循經,則見衄血、吐血。
- 腎虛火動: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,灼傷血絡,亦可致衄血、吐血。
- 肺胃熱盛:熱邪內蘊,迫血妄行,上衝肺胃,發為衄血、吐血。
辨證論治
-
偏於血虛者
- 證候:面色蒼白,唇甲淡白,衄血綿綿不止,吐血淡紅,舌淡,脈細弱。
- 治法:補血益氣,佐以止血。
- 方藥: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加人參、白朮,或酌加阿膠、仙鶴草以增強止血之效。
-
偏於氣虛者
- 證候:氣短乏力,衄血色淡,吐血量少,舌淡胖,脈虛弱。
- 治法:益氣攝血。
- 方藥: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或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、甘草)加減。
-
腎陰虧虛者
- 證候:頭暈耳鳴,腰膝痠軟,衄血時作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治法:滋陰降火,涼血止血。
- 方藥:六味地黃丸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)為主,可加知母、黃柏以清虛熱,或加茜草、側柏葉以止血。
-
肺胃熱盛者
- 證候:衄血鮮紅,吐血勢急,口渴煩熱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- 治法:清熱涼血,瀉火止血。
- 方藥:犀角地黃湯(水牛角代犀角、生地、赤芍、丹皮)為主,熱盛者可加黃芩、梔子;吐血甚者加白茅根、藕節。
相關中醫理論
- 衄血:泛指鼻、齒、耳、舌等部位出血,多與肺、胃、肝經熱盛或氣虛不攝有關。
- 吐血:血由胃或食道而出,多因胃熱、肝火或脾虛不統所致。
- 癘風:屬中醫「大風」「癘瘍」範疇,與正氣虛弱、風濕毒邪侵襲相關,久病易累及氣血臟腑。
此證治療需結合癘風本病的調理,標本兼顧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