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癘風身起疙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癘風身起疙瘩

癘風身起疙瘩,為中醫癘風(麻風病)之證候名,指患者體表遍生疙瘩,或伴隱疹瘙癢,甚則破潰流膿。此證首載於《癘瘍機要》,多因風毒濕熱蘊結肌膚,或氣血虧虛、經絡壅滯所致。其病機與「癘氣」侵襲相關,然非盡屬麻風瘤型,臨床須辨證分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毒濕熱:外感癘氣,內蘊濕熱,風邪與毒相搏,鬱於肌腠,發為疙瘩。
  2. 氣血兩虛:正氣不足,營衛失和,肌膚失養,風邪乘虛內襲,凝滯成塊。
  3. 經絡瘀阻:久病氣滯血瘀,經脈不通,結為腫核,或搔破染毒,化膿潰爛。

辨證論治

  1. 風毒偏盛,疙瘩遍身

    • 證候:上身疙瘩為主,色紅癢痛,或見隱疹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解毒,透達鬱熱。
    • 方藥:醉仙散(含防風、白芷等),以輕清宣散風毒。
  2. 濕熱下注,下體疙瘩

    • 證候:下肢疙瘩腫硬,或伴濕瘡滲液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除濕,活血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再造散(含黃柏、蒼朮等),導濕熱下行。
  3. 氣血瘀滯,遍身結塊

    • 證候:疙瘩堅硬,色紫暗,久不消退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解毒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必勝散(含乳香、沒藥等),破血逐瘀。
  4. 氣血兩虛,潰膿寒熱

    • 證候:疙瘩破潰,膿水淋漓,寒熱交作,面色萎黃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血,托毒生肌。
    • 方藥:八珍湯加丹皮、柴胡,調和營衛;若虛甚者,用人參養榮湯補益氣血。

其他治法

  • 外治輔助:可配合藥浴(如苦參湯)、膏藥外敷(如青黛散),以清熱斂瘡。
  • 針灸調理:取穴風市、血海、曲池等,疏通經氣,助化濕毒。

此證須細審虛實,標本兼顧。風毒濕熱者重在祛邪,氣血虛弱者當扶正固本,方能緩解肌膚之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