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癘風痰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癘風痰喘
癘風痰喘為中醫病證名,指麻風(癘風)患者兼見喘咳之證,首載於明代薛己《癘瘍機要》。此證多因患者肺經氣虛,復感風熱邪氣,或命門火衰、脾肺兩虛,致痰濁壅肺,氣機失宣而發。
病因病機
- 肺虛風熱:癘風久病耗傷肺氣,衛外不固,風熱之邪乘虛襲肺,肺失清肅,痰熱內蘊,引發喘咳。
- 命門火衰: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,不能溫煦脾土,脾虛則水濕不化,聚而生痰,上漬於肺,致肺氣壅滯而喘。
- 脾肺兩虛: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。若脾氣虛弱,運化失職,痰濕內停,上犯肺絡,則見痰喘。
證治分型
-
肺氣虛喘咳
- 證候:喘促氣短,咳聲低弱,痰白清稀,面色㿠白,自汗畏風。
- 治法:補益肺氣,化痰定喘。
- 方藥: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加黃耆、五味子、紫菀等。
-
肺熱咳喘
- 證候:喘咳氣粗,痰黃黏稠,胸悶煩熱,口乾咽痛。
- 治法:清瀉肺熱,化痰平喘。
- 方藥:瀉白散(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粳米、甘草)合貝母、瓜蔞、杏仁等。
-
命門火衰,脾肺兩虛
- 證候:喘咳日久,呼多吸少,痰涎清冷,形寒肢冷,腰膝酸軟。
- 治法:溫補命門,健脾益肺。
- 方藥:附子理中湯(附子、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加補骨脂、沉香、肉桂等。
相關理論
- 肺主氣司呼吸:肺為嬌臟,癘風久病易傷肺氣,致宣降失常,發為喘咳。
- 痰飲與氣機:痰飲為喘咳之病理產物,其形成與脾、腎、肺三臟相關,治療需標本兼顧。
- 扶正祛邪:癘風本屬難治痼疾,若兼痰喘,更需辨明虛實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,尤重調補脾腎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整體辨證」與「臟腑相關」之特色,臨床須結合患者體質與癘風病情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