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面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面黑

病證名,指產婦分娩後面部驟然晦暗發黑,伴氣促喘急之危重證候。首見於江天覽《婦女病自療法》,記載其病因乃「產後惡血入腹,瘀阻氣機」,致使氣血逆亂,上衝頭面。患者除面色黧黑外,多見呼吸急促、胸悶欲絕,甚則神昏,屬產後急症範疇。

中醫病機
此證核心為「瘀血攻心,氣血暴脫」。產後元氣虧虛,若惡露不下或胎衣殘留,瘀血內結,隨衝脈上逆,閉阻心肺;另因氣隨血耗,氣虛不能攝血,瘀血與虛陽相搏,浮越於面,故見面黑氣促。其病位涉及心、肺、肝,與衝任二脈失調密切相關,屬「血證」「厥證」交雜之候。

治法與方藥
傳統治法強調「急則散瘀固脫,緩則調補氣血」。江氏所載急救方以蘇木一兩破血逐瘀,通絡開閉;人參五錢大補元氣,固脫復脈,兩者相伍,標本兼顧。若兼見四肢厥冷、脈微欲絕,可參《傷寒論》四逆湯加減,回陽救逆;瘀重者配合失笑散(蒲黃、五靈脂)增強化瘀之效。

現代臨床對應
此證與西醫「羊水栓塞」之表現相似,皆屬產科危急重症。中醫古籍雖無此病名,然對「瘀血上衝」「產後血暈」之論述,與其病理機制多相契合。臨床遇此當以中西醫協同救治為宜,中醫藥可於穩定期參與調理,改善氣血失和狀態。

延伸辨證
面黑一症須與「腎虛面黧」「肝鬱血瘀」相鑑別:

  • 腎虛者病程緩,伴腰痠耳鳴,宜六味地黃丸加減;
  • 肝鬱血瘀者多見脅痛舌紫,方選血府逐瘀湯。
    唯產後面黑發病驟急,瘀閉症狀突出,辨證當重「虛實夾雜」之特點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提及「產後血暈,有虛有實」,若見「面赤唇紫,脈象沉澀」屬瘀血實證,可參生化湯活血溫經;《傅青主女科》亦強調「補氣行血」為治產後瘀阻之大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