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癘風頭目眩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癘風頭目眩暈
證名:指麻風病患者兼見頭目眩暈之證候,首載於《癘瘍機要》上卷。此證多因肝腎陰虛,風毒內擾,或氣血虧虛,清竅失養所致,亦可因痰濕、陽虛、肝經濕熱等病理因素引發。
病因病機
- 肝腎陰虛:
麻風病久耗傷陰血,肝腎虧虛,陰不制陽,虛風內動,上擾清竅,故見眩暈。 - 脾肺氣虛:
正氣不足,脾失健運,肺氣虛弱,清陽不升,頭目失養而致眩暈。 - 陽虛寒凝:
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,陰寒內盛,氣血運行不暢,清陽不展,發為眩暈。 - 肝經濕熱:
風毒挾濕熱鬱滯肝經,肝失疏泄,熱擾清空,亦可導致頭目昏眩。
辨證論治
-
脾肺氣虛證:
- 主證:眩暈時作,氣短乏力,面色萎黃,納差便溏。
- 治法:補益脾肺,升舉清陽。
- 方藥:補中益氣湯加減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等)。
-
肝腎陰虛證:
- 主證:頭暈目眩,耳鳴健忘,腰膝酸軟,五心煩熱。
- 治法:滋補肝腎,養陰息風。
- 方藥:六味地黃丸(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)。
-
陽虛證:
- 主證:眩暈畏寒,四肢不溫,面色㿠白,夜尿頻多。
- 治法:溫補腎陽,益火之源。
- 方藥:八味地黃丸(即金匱腎氣丸,含附子、桂枝等溫陽之品)。
-
肝經濕熱證:
- 主證:頭目昏眩,口苦咽乾,煩躁易怒,舌紅苔黃膩。
- 治法:清肝瀉火,利濕解毒。
- 方藥:柴胡清肝散(柴胡、黃芩、梔子、龍膽草、當歸、生地等)。
相關中醫理論
- 「無虛不作眩」(《景岳全書》):強調眩暈多與氣血陰陽虧虛相關。
- 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(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):指出眩暈與肝風內動密切相關。
- 麻風病(癘風)本身屬風毒為患,若兼眩暈,往往反映臟腑虛損或邪毒內擾,治療需標本兼顧,扶正祛邪。
此證臨床需結合患者體質及兼症,靈活辨證施治,以調和陰陽、疏風解毒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