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癘風自汗盜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癘風自汗盜汗

癡風自汗盜汗為中醫病證名,指麻風病患者兼見自汗或盜汗之症,首載於明代薛己所著《癘瘍機要》卷上。此證多因正氣虧虛,氣血失調所致,自汗屬氣虛,盜汗屬血虛,二者病機不同,治法亦異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自汗
    自汗指白晝無故汗出,動則尤甚,多因氣虛衛外不固,腠理疏鬆,津液外泄所致。《癘瘍機要》指出,麻風病久耗傷正氣,肺脾氣虛,衛陽不固,故見自汗。
  2. 盜汗
    盜汗指寐中汗出,醒後即止,多屬陰虛內熱,迫津外泄。麻風病邪久羈,暗耗陰血,虛火內擾,陰不斂陽,故夜間盜汗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自汗(氣虛證)

    • 治法:益氣固表,滋陰斂汗。
    • 方藥:以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加減。
      • 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)補益中氣,升陽固表;
      • 六味地黃丸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)滋補肝腎,調和陰陽。
    • 若汗出甚者,可加麻黃根、浮小麥以增強斂汗之效。
  2. 盜汗(血虛陰虛證)
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固表止汗。
    • 方藥:以當歸六黃湯六味地黃丸加減。
      • 當歸六黃湯(當歸、生地、熟地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黃芪)清熱滋陰,固表止汗;
      • 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腎,填精益髓。
    • 若陰虛火旺甚者,可加知母、地骨皮以清虛熱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自汗與盜汗的鑒別
    自汗多屬陽虛氣弱,盜汗多屬陰虛火旺,然臨床上亦有陰陽兩虛或氣陰兩傷者,需辨證施治。
  • 麻風病與汗證的關係
    麻風病邪侵襲經絡,久病必虛,氣血津液受損,故易見汗證。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既祛風解毒,又調補氣血。
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正虛邪戀」的病機特點,治療上需結合患者體質與病情輕重,靈活運用益氣、養血、滋陰、清熱等法,以達陰陽平衡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