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癘瘍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癘瘍風

癘瘍風為中醫皮膚病症名,屬淺在性皮膚斑剝點狀病證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一。其特徵為頸側、胸前、腋下等處出現自然斑剝點,色微白而圓,或呈烏色,多無痛癢之感。此病多因風邪外襲,搏於皮膚,致使氣血失和,腠理不密而生。

病因病機

癘瘍風之發病,主要與風邪侵襲、氣血失調相關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風邪客於肌膚,血氣不和,則生癘瘍。」風為陽邪,善行數變,易襲陽位,故好發於頸側、胸背、腋下等處。若兼濕熱蘊結,則斑色或紫或白,夏重冬輕,甚或伴隨輕微癢感。

臨床表現

  1. 皮損特徵:初起為點狀斑剝,色微白或烏,邊緣清晰,逐漸擴大並相互融合成片,表面或有細薄鱗屑。
  2. 好發部位:頸側、胸前、腋下等汗出較多之處。
  3. 病程特點:夏季濕熱加重,冬季稍緩,反覆發作,遷延難癒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邪外襲型:斑色淡白,邊緣不清,無明顯癢感,舌淡紅,苔薄白,脈浮。
  2. 濕熱蘊結型:斑色紫紅或深褐,伴輕微瘙癢,夏季加重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
治療方法

外用療法

  1. 密陀僧散:密陀僧研細末,外搽患處,以祛風燥濕。
  2. 雄黃硫磺散:雄黃、硫磺、明礬各等份,研細末,以豬脂調勻塗敷,解毒殺蟲。
  3. 烏賊骨醋方:烏賊骨磨陳醋,外搽患處,收斂止癢。

內服療法

  1. 烏蛇散:烏梢蛇、防風、荊芥、苦參等配伍,祛風清熱,燥濕解毒,適用於風濕熱邪較重者。
  2. 消風散:當歸、生地、防風、蟬蛻等,養血祛風,適用於血虛風燥型。

古籍記載
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癘瘍風,由風邪客於皮膚,血氣不和而生斑點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此證多因風濕搏於肌腠,發為白斑,宜外治為主。」

現代對應

癘瘍風相當於西醫之花斑癬(汗斑),或部分皮膚異色症。其病機與皮膚表淺真菌感染或色素代謝異常相關,然中醫治療仍以調和氣血、祛風除濕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