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癧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癧串

癧串為中醫病名,屬瘰癧之一種,亦為「馬刀挾癭」之俗稱。此症多因情志不暢、肝氣鬱結,或痰濕凝滯、氣血瘀阻所致,其病機與經絡氣血失和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癧串之形成,主要與肝、膽、三焦經絡相關。肝主疏泄,若情志抑鬱,肝失條達,則氣機鬱滯,久而化火,灼津為痰;或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流注經絡,結於頸側、腋下,形成結塊。痰火互結,氣血壅滯,遂發為癧串。

臨床表現
癧串特徵為結核成串,多發於頸側(大迎穴下方)及腋下,兩處常相互連絡。初期結核如豆,質地堅硬,推之可動,無明顯痛感;日久則漸增大,黏連成串,甚或破潰流膿,形成瘻管。患者或伴見口苦咽乾、胸脅脹悶、舌紅苔黃膩等痰火鬱結之象。

鑑別診斷
癧串需與其他瘰癧類型相區別:

  • 瘰癧:泛指頸部淋巴結結核,多發於頸項,結核大小不一,可潰爛成瘻。
  • 馬刀挾癭:專指結核連貫頸腋,形似馬刀(蛤蠣類),故名。
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癒癧串,首重疏肝解鬱、化痰散結,兼清熱解毒。常用方劑如逍遙散加減以疏肝健脾,配合消瘰丸(玄參、貝母、牡蠣)軟堅散結;若痰火熾盛,可佐以黃連解毒湯清熱瀉火。外治法則可配合針灸或局部敷貼化痰散結之藥膏。

古籍考證
丹波元簡於《靈樞識》中註解:「馬刀蛤蠣之屬,癰形似之,挾癭者發於結癭之處,大迎之下,頸側也。」指出癧串之形態與發病部位特徵,並強調其「二癰相連」之病理聯繫。此說與《外科正宗》等典籍對瘰癧的論述相呼應,進一步闡明癧串與經絡痰瘀之關係。

癧串一症,反映了中醫對痰核、瘰癧類疾病的整體辨治思維,結合臟腑經絡理論,從氣血痰火論治,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