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痢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痢風

痢風,又稱痢後風,是中醫學中一種與痢疾相關的後遺症候群,主要表現為痢疾後出現下肢功能障礙或關節病變。根據古代醫籍記載,痢風可分為兩類不同但相關的臨床表現。

病證名釋義

第一類痢風

首見於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卷二,指痢疾後出現下肢酸痛無力、行走困難的症候。此類痢風主要因痢疾日久,耗傷氣血,導致經脈失養,筋骨萎弱所致。

第二類痢風

記載於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四,特指痢疾後併發的鶴膝風樣病變。此類痢風因痢後正氣虧虛,濕熱之邪乘虛侵襲膝關節,導致局部腫痛、活動受限。

病因病機

痢風的發生與以下病理機制密切相關:

  1. 氣血虧損:痢疾日久,脾胃受損,氣血生化不足,四肢百骸失於濡養
  2. 濕熱留滯:痢疾濕熱未清,流注關節,阻滯經絡
  3. 正虛邪戀:痢後正氣未復,風寒濕邪乘虛侵襲
  4. 經脈痹阻: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閉阻,不通則痛

臨床表現

氣血虧虛型

  • 下肢痿軟無力
  • 肌肉消瘦
  • 面色萎黃
  • 氣短懶言
  • 舌淡脈弱

濕熱痹阻型

  • 膝關節腫脹疼痛(多呈鶴膝樣)
  • 局部皮膚微紅髮熱
  • 屈伸不利
  • 可伴低熱
  • 舌紅苔黃膩
  • 脈滑數

治療原則

扶正祛邪

以補益氣血、健脾和胃為本,兼以祛風除濕、清熱通絡。

常用方劑

  1. 人參敗毒散加減:適用於正氣虧虛兼有濕熱者,可加牛膝、桑枝、秦艽等通絡之品
  2. 四君子湯合四妙散:適用於脾虛濕熱下注者
  3. 獨活寄生湯:適用於肝腎不足兼風寒濕痹者
  4. 當歸拈痛湯:適用於濕熱偏盛者

辨證要點

  1. 辨虛實:實證多見關節紅腫熱痛;虛證多見肌肉萎弱無力
  2. 審病位:病在經絡者以疼痛為主;病及筋骨者多見畸形
  3. 察舌脈:舌質反映正氣盛衰,苔象顯示邪氣性質
  4. 問病史:明確痢疾病程及治療經過

相關病證鑑別

  1. 鶴膝風:多由三陰虧損、寒濕侵襲所致,病程較長,膝部腫大如鶴膝
  2. 痿證:以肢體痿弱不用為主,多無疼痛
  3. 痹證:多因感受外邪直接引起,無痢疾病史

古籍論述

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痢後風由痢久傷,氣血兩虛經絡空,外風乘虛來襲入,故令遍體骨節痛。」強調了正虛受邪的發病特點。

《證治準繩》則詳細描述了痢後鶴膝風的表現:「痢後足脛細小,膝腫大如鶴膝,乃痢後氣血虛,濕熱乘之也。」

痢風的治療需注重標本兼治,既補益正氣,又祛除病邪,同時根據具體證候靈活加減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