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麻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麻瞀

產後麻瞀,為中醫婦科病證之一,首載於《張氏醫通·卷十一》,指產婦分娩後出現肢體麻木,或兼見眩暈之症。此病多因產時氣血驟耗,或產後調攝失宜,致氣血虧虛、經脈失養,或痰瘀阻絡,清竅受蒙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兩虛
    產時失血過多,氣隨血脫,氣血俱虛,不能濡養筋脈、上榮頭目,故見肢體麻木、眩暈。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云:「產後血氣未復,風邪乘虛襲之,致令肢節麻木。」
  2. 痰飲瘀阻
    產後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水濕聚而成痰;或惡露不盡,瘀血內停,痰瘀互結,阻滯經絡,清陽不升,則見遍身麻木、昏沉不醒。

辨證論治

  1. 氣血虧虛證

    • 主症: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,手足麻木,或小腹隱痛空墜,舌淡,脈細弱。
    • 治法:補血益氣,溫通經脈。
    • 方藥十全大補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黃耆、肉桂)加減。若兼寒象,可佐以桂枝、薑黃以溫經通絡。
  2. 痰瘀阻絡證

    • 主症:肢體沈重麻木,頭暈目眩,甚則昏悶不識人,舌苔膩,脈滑或弦澀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化痰、活血通竅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痰濕偏盛者,用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合稀涎散(皂角、白礬)以滌痰開竅。
      • 瘀血明顯者,加當歸尾、桃仁、紅花以活血通絡;若痰瘀化熱,可佐黃連、竹茹清熱化痰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提及:「產後血虛,風邪乘之,則肢體麻木。」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強調:「產後元氣既虧,經絡多滯,故麻木疼痛之症作矣。」

此證需結合產婦體質及病程深淺,辨明虛實,或補益、或化痰逐瘀,以復氣血周流、經脈通暢之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