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痢後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痢後風

痢後風,又稱痢風,為中醫病證名,指痢疾後因正氣虧虛、調攝失當,復感外邪或勞損過度,導致下肢痿弱、腰膝酸軟疼痛之證。此病多因痢後氣血耗傷,肝腎不足,經脈失養,或風寒濕邪乘虛侵襲,痹阻經絡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痢後正虛:痢疾日久,損傷脾胃,氣血生化不足,肝腎失養,筋骨痿弱。
  2. 調攝失宜:痢後過勞、行立過度,或房事不節,進一步耗傷精血,致下元虛損。
  3. 外邪侵襲:正氣虛弱時,風寒濕邪乘虛客於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痹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腰膝酸軟無力,或疼痛如痹,活動不利。
  • 下肢痿弱,步履艱難,甚則肌肉萎縮。
  • 或伴關節腫脹、屈伸不利,遇寒加重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為主,兼以祛風除濕、活血通絡

  1. 大防風湯

    • 組成:防風、熟地、白芍、當歸、川芎、人參、白朮、附子、肉桂、黃耆、杜仲、牛膝、甘草等。
    • 功效:補氣血,益肝腎,祛風濕。適用於痢後氣血兩虛,風濕痹阻之證。
  2. 獨活寄生湯

    • 組成:獨活、桑寄生、杜仲、牛膝、細辛、秦艽、茯苓、肉桂、防風、川芎、人參、甘草、當歸、白芍、熟地等。
    • 功效:補肝腎,祛風濕,止痹痛。適用於肝腎不足兼風寒濕邪留滯者。
  3. 虎骨四斤丸(現多以代用品替代)

    • 組成:虎骨(現多用狗骨或牛骨代)、龜板、熟地、當歸、鎖陽、牛膝等。
    • 功效:補腎壯骨,強筋健力。適用於肝腎虧虛,筋骨痿弱之證。

相關病證辨析

  • 痢風:泛指痢疾後因風邪侵襲所致肢體痹痛,與痢後風病因相似,但痢後風更強調正虛為本。
  • 痢後痿:痢後下肢痿弱不用,甚則肌肉萎縮,屬痿證範疇,與痢後風可相互轉化。

痢後風之治療,需辨明虛實主次,虛者以補益為先,實者兼祛邪通絡,臨證靈活加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