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痢後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痢後痿

痢後痿為中醫痿證之一,主要因洩痢過度導致陰液耗損,或痢後治療不當致積瘀未清所引發的肢體痿弱無力之證候。此病名首見於《證治匯補·痿躄章》,明確指出其與痢疾後期的病理轉歸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痢後痿的發病機制可分為兩大類:

  1. 亡陰致痿:久痢或暴痢導致津液大量流失,《黃帝內經》云「液脫者,骨屬屈伸不利」,下痢過度傷及脾胃陰液,進而影響肝腎之陰,使筋脈失養而發為痿證。脾主肌肉,陰傷則脾失濡潤,肌肉萎弱;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陰虧則筋骨失養,故見腰膝酸軟、脛疼等症。
  2. 積瘀致痿:痢後過早使用收澀之品,使濕熱毒邪或積滯未能盡除,瘀血留滯經絡。《醫林改錯》指出「元氣既虛,必不能達於血管,血管無氣,必停留而瘀」,瘀血阻滯經脈,氣血不能濡養肢體,遂成痿證。此類患者多伴見局部腫痛、屈伸不利等瘀血徵象。

臨床表現

痢後痿的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腰膝酸軟無力,尤以下肢為甚
  • 脛骨前緣疼痛或肌肉萎縮
  • 膝關節腫脹(多見於積瘀型)
  • 肢體沉重乏力,活動受限
  • 或伴有面色少華、口乾舌燥等陰傷之象

辨證分型與治療

1. 亡陰型痢後痿

證候特點:痢後漸見肢體痿弱,腰膝酸軟,口乾咽燥,皮膚乾枯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
治療原則:益氣升陽,滋陰潤燥。

代表方劑:補中益氣湯加減

  • 基礎方: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
  • 加減:杭芍(養血斂陰)、黃芩(清餘熱)、熟地黃、山茱萸(滋補肝腎)

方義解析:補中益氣湯升舉清陽,健脾益氣,配杭芍酸甘化陰,黃芩清瀉腸道餘熱,共奏益氣養陰之效。若陰傷甚者,可加麥冬、五味子;兼氣虛甚者,重用黃芪。

2. 積瘀型痢後痿

證候特點:痢後肢體痿弱伴局部腫痛,屈伸不利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
治療原則:活血化瘀,通絡起痿。

代表方劑:四物湯加減

  • 基礎方:當歸、川芎、熟地黃、白芍
  • 加減:赤芍(活血)、紅花(祛瘀)、陳皮(理氣)、木香(行氣)、酒炒黃柏(清熱燥濕)

方義解析:四物湯養血活血為基礎,加赤芍、紅花增強活血化瘀之力,陳皮、木香理氣以助血行,酒炒黃柏清利下焦濕熱。若瘀血重者,可加桃仁、土鱉蟲;濕熱明顯者,加蒼朮、牛膝。

相關鑑別

痢後痿需與以下病證相鑑別:

  • 痢後風:同為痢後併發症,但以關節疼痛、屈伸不利為主,屬痹證範疇,多因風寒濕邪乘虛侵襲所致。
  • 普通痿證:無痢疾病史,多因五臟虛損或濕熱浸淫所致。
  • 腳氣病:雖有下肢痿弱,但多伴見足脛浮腫、麻木等症,與痢疾無直接關聯。

古籍參考

《證治匯補》對痢後痿的論述最為詳盡,指出「痢後腰軟脛疼或膝腫者,此下多亡陰所致」與「積瘀不清,下注隧道經絡而成痿」兩種不同機轉。《景岳全書·痿證》亦云:「痿由內傷,……或病後虛羸,陽氣不達。」強調病後體虛致痿的病理特點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多則醫案記載痢後調理不當致痿的治療經驗,尤重脾胃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