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痢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痢疾
痢疾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宋代《濟生方》。在宋以前,此病有「腸澼」、「赤白沃」、「熱利」、「痢病」、「下痢」(或單稱「痢」)、「滯下」等不同稱謂。其病因病機、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法,歷代醫家多有闡述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醫理論體系。
病因病機
痢疾主要由濕熱之邪內蘊腸胃所致,或因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、肥甘厚味,積滯化熱;或因外感暑濕、疫毒之氣,邪氣內侵,與腸胃積滯相搏,導致腸道傳導失常。《醫碥·卷三》指出:「痢由濕熱所致,或飲食濕熱之物,或感受濕熱之氣,積於腸胃,則正為邪阻,脾胃之運行失常,於是飲食日益停滯,化為敗濁,膠粘腸胃之中,運行之機,益以不利,氣鬱為火,與所受濕熱之氣混合為邪,攻刺作痛……」
此外,痢疾亦與「疫毒」相關,如《明醫指掌》提到「疫痢」一證,乃因時行疫氣感染,病情較重,傳變迅速,甚者可致危候。
臨床表現
痢疾的主要症狀包括:
- 腹痛:多見於臍周或下腹部,呈陣發性絞痛。
- 下痢頻繁:排便次數增多,但量少,甚者一日數十次。
- 里急後重:肛門墜脹,便意急迫,排便不暢。
- 便下赤白粘凍:糞便中夾雜黏液、膿血,中醫認為「赤者屬血分,白者屬氣分」。《醫學原理·痢門》云:「其赤者血分受傷,屬於小腸;白者氣分受傷,屬於大腸。」《明醫指掌》進一步解釋:「濕熱之積,乾於血分則赤,乾於氣分則白。」
辨證分型
痢疾種類繁多,可依病因、病程、症狀輕重及下痢顏色進行分類,常見證型包括:
- 按病因分:
- 暑痢:因暑濕之邪致病,多見於夏季。
- 風痢:因風邪內犯,兼見惡風、頭痛等表證。
- 疫痢(毒痢):感受疫毒之氣,病情急重,易見高熱、神昏。
- 按病性分:
- 濕熱痢:下痢赤白相兼,肛門灼熱,舌紅苔黃膩。
- 寒痢:下痢白凍,腹痛喜溫,舌淡苔白滑。
- 按病程分:
- 久痢:痢疾遷延不愈,正氣虧虛。
- 休息痢:時發時止,纏綿難癒,多因正虛邪戀。
- 按便色分:
- 赤痢:便下膿血,偏於血分熱盛。
- 白痢:便下白凍,偏於氣分濕滯。
- 赤白痢:膿血與黏液並見,濕熱俱盛。
- 五色痢:下痢色雜,多見於久痢或臟氣衰敗。
治療原則
痢疾的治療需辨證施治,主要治則包括:
- 實證:以清熱化濕、涼血解毒、消積導滯為主,常用方劑如芍藥湯、白頭翁湯。
- 邪盛正虛:宜祛邪兼扶正,配合行血調氣,如《醫方集解》所言:「行血則便膿自愈,調氣則後重自除。」
- 虛證:若久痢不癒,脾腎陽虛,則需溫補固澀,如真人養臟湯、桃花湯等。
現代醫學對應疾病
中醫所論之痢疾,除對應現代醫學的細菌性痢疾、阿米巴痢疾外,亦包括潰瘍性結腸炎、過敏性結腸炎及其他腸道感染、中毒等引起的腹瀉、黏液便等症狀。
痢疾的辨證論治體系,體現了中醫對腸道疾病的深刻認識,臨床需結合具體證型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