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痢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病名。見《濟生方》。宋以前有腸澼、赤白沃、熱利、痢病、下痢(或「痢」)、滯下等名稱。

痢疾是一種源自於受濕熱壞物的滋潤,或感受濕熱之氣,積聚在腸胃中,使正常運行受到阻滯,導致脾胃運行失調的疾病。這些阻滯的情況導致飲食停滯不通,消化不良,產生敗濁物質,黏附在腸胃中,進一步阻礙正常運行,形成澁滯。同時,這些濁物與受濕熱侵害的氣體混合,攻擊刺激腸道,引起疼痛等症狀,包括腹痛、頻繁的腹瀉、赤白色的黏腥便便、急迫感後重等。

從宋代開始,人們更明確地指出痢疾通常由於飲食不衛生,感染病毒導致腸道積滯和傳導失常所致。治療痢疾需要辨別其虛實特徵並進行相應的治療。

至於痢疾所產生的赤白色黏腥便,根據《醫學原理.痢門》的說法:「赤色的代表著血液受損,屬於小腸;白色的代表著氣分受損,屬於大腸。」

根據《明醫指掌》的說法:「濕熱積聚在血液中會表現為赤色,積聚在氣分中則會表現為白色。」在臨床上,對於實證型痢疾宜採用清熱化濕、涼血解毒、消散積滯的治療方法。對於邪盛正虛型痢疾,應該同時祛除邪氣並扶助正氣,同時行血改善腸道狀況,調節氣機,以達到「改善血液狀況使膿污自然消除,調整氣機使後重感自然解除」的效果。對於虛證型痢疾,應該補益脾臟,增加氣血,保暖陽氣,固澀腸道。

痢疾還可以根據不同的病因、症狀(包括症狀的輕重和持續時間以及糞便的顏色),大致分為暑痢、濕熱痢、風痢、疫痢、氣痢、毒痢、熱痢、寒痢、噤口痢、久痢、休息痢、奇恆痢、赤痢、白痢、赤白痢、五色痢等多種類型。中醫對於痢疾的概念與現代醫學的痢疾相一致,也包括阿米巴痢疾、潰瘍性結腸炎、過敏性結腸炎以及其他一些腸道感染、中毒等引起的腸道傳導、吸收功能異常的疾病。有關痢疾的詳細資訊可參閱痢疾的相關資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