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連珠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連珠

連珠為中醫喉科病名,首見於《咽喉經驗秘傳》,其病因多與「酒色鬱結」相關,意指情志不暢、飲食不節,導致體內熱毒蘊結,上攻咽喉而成。此症特徵為乳蛾(扁桃體)處出現白星狀病灶,上下相連,形似纏繞的珠串,或如布袋纏結之狀,故稱「連珠」。清代《雜病源流犀燭·卷二十四》進一步記載其病機與臨床表現,歸屬於「喉痹」「乳蛾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連珠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傷七情(尤以鬱怒為甚),加之過食辛辣厚味、酗酒無度,致使肺胃積熱,火毒循經上炎,結聚於咽喉。熱毒灼傷津液,化腐成膿,故見白星累累;若久病不癒,陰液耗傷,可兼見陰虛火旺之象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實熱證

    • 主症:咽喉腫痛劇烈,白星密布,色澤鮮紅或黃白,伴發熱、口渴、便秘、舌紅苔黃、脈洪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瀉火,解毒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以《黃連解毒湯》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為基礎,加減玄參、桔梗、板藍根、連翹等,以增強清熱利咽之效。若肺胃熱盛,可合《涼膈散》瀉火通便。
  2. 陰虛火旺證

    • 主症:咽喉乾痛,白星隱隱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潤燥解毒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《養陰清肺湯》或《知柏地黃丸》加減,佐以馬勃、木蝴蝶等利咽之品。

外治法
配合針刺少商、商陽穴放血,或於局部吹敷《冰硼散》《錫類散》等清熱化腐生肌之藥,以助緩解症狀。

古籍延伸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「喉癰」「喉菌」等症,與連珠病機相近,均強調熱毒壅滯為本,治法上皆需分虛實而施。此類喉症若遷延失治,可能轉為慢性,甚則氣血瘀阻,形成「喉疳」「喉瘤」等頑疾,故早期清解熱毒尤為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