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連珠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連珠發
連珠發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發背之一種,特徵為背部多發性癰腫,其形如連貫之珠,故名。此症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四,描述其「腫焮多處,若念珠相綴」,後世如《外科大成》卷二進一步闡述:「連珠發,連腫三、五塊,形若貫珠」,明確指出其外顯特徵為數個癰腫相連成串。
病因病機
此病多因榮血火毒蘊結所致。患者或因情志鬱結、飲食不節(如過食辛辣厚味),或外感熱毒,導致氣血壅滯,火毒內熾,蘊積於肌腠之間,發為癰腫。古代醫家如《外科正宗》提及,此症亦與「酒色過度」相關,因腎陰虧虛,相火妄動,下焦濕熱上蒸,與外毒相搏,故除背部癰腫外,常伴隨「百節疼痛、小腹脹滿、小便短赤、陰囊腫脹」等泌尿系症狀,顯示其病機涉及肝腎陰虛與下焦濕熱。
臨床表現
初起時,背部皮膚出現多處紅腫熱痛之硬結,逐漸增大並相連成串,狀如珠鏈,潰後膿液稠黃。全身症狀可見發熱、煩渴、便秘、尿赤,甚則惡寒戰慄。若火毒熾盛,內陷營血,可能引發神昏譫語等重症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散結為主,兼顧利尿通淋以疏泄下焦濕熱。
- 初起階段:可選用《醫宗金鑑》之神授衛生湯加減,方中金銀花、連翹清熱解毒,當歸、赤芍活血涼血,佐以車前子、木通等利尿通淋之品。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連、梔子以瀉火。
- 成膿期:宜透膿托毒,選用透膿散合五味消毒飲,並外敷如意金黃散。
- 潰後期:若氣血兩虛,膿液清稀,可改用托裡消毒散以扶正生肌。
相關鑑別
連珠發需與「蜂窩發」(癰腫範圍較大,狀如蜂窩)及「對口疽」(生於頸後正中)區別。其特點在於癰腫數量多且呈線性排列,並伴隨明顯之下焦濕熱證候,此為辨證關鍵。
古籍參考
除前述《瘡瘍經驗全書》與《外科大成》外,《外科心法要訣》亦強調此症「毒連肝腎,濕熱下注」之病機,治療上需標本兼顧。證治可進一步參閱「外癰」「頭疽」等條目,以明辨其與他症之異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