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連珠外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連珠外翳
定義與病機
連珠外翳為中醫眼科病名,屬黑睛(角膜)病變範疇,指因聚星障(類似現代醫學之角膜炎或角膜潰瘍)等疾病癒後,遺留於黑睛表面的翳障。其形如連珠狀排列,故得此名。此症首載於明代王肯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歸類於「宿翳」範疇,乃外障眼病之遺患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連珠外翳多因風熱邪毒侵襲目絡,或肝火上炎、陰虛火旺,導致黑睛受損。病後氣血失和,津液凝滯,結為翳膜。其病位在肝、腎,因肝開竅於目,黑睛屬肝;腎主津液,翳障久留常與腎陰不足相關。
臨床表現
- 翳痕特徵:黑睛表面可見點狀或片狀雲翳,邊緣清晰或模糊,形似串珠,對視力影響程度因翳之厚薄、位置而異。
- 伴隨症狀:或見目赤隱隱、乾澀不適,若兼陰虛者可伴見眼內乾澀、視物昏朦。
鑑別診斷
需與「冰瑕翳」、「雲翳」等宿翳相區別:
- 冰瑕翳:翳薄如冰,邊界清晰,對視力影響較小。
- 雲翳:翳厚如雲,遮擋瞳神,視力障礙明顯。
連珠外翳特重其形態連綴成珠,且多繼發於聚星障等熱性疾病。
中醫論治
- 內治法
- 肝火餘毒:治宜清肝退翳,方用退翳湯加減(穀精草、木賊草、密蒙花)。
- 陰虛夾瘀:治宜滋陰活血,方選明目地黃丸合桃紅四物湯。
- 外治法
- 點眼藥:傳統中藥製劑如八寶眼藥,以琥珀、珍珠等磨翳退障。
- 針灸:取睛明、瞳子髎等穴,配合肝俞、腎俞調理根本。
古籍佐證
《證治準繩》強調:「宿翳之成,皆因毒火爍陰,津枯絡澀。」指出此症與熱病傷陰、氣滯血瘀相關。《銀海精微》亦提及連珠翳「如星點連綴,治當緩圖」,提示療程需耐心調養。
現代對應與補充
現代中醫結合病理觀察,認為連珠外翳對應角膜瘢痕性混濁,其「連珠」形態或與角膜潰瘍癒合過程中膠原纖維排列異常有關。然中醫治療仍以整體辨證為核心,注重調理肝腎、活血退翳,與西醫局部療法互為補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