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漏黃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漏黃水

病證名,指婦女產後陰道持續排出黃色液體,遷延不止的病症。此證首見於《竹林寺女科秘方》,記載:「產後一月,漏黃水不止,此乃血虛之故,宜服補血湯。」其病機多與產後氣血虧虛、衝任失調,或濕熱下注有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血虛不攝:產後失血過多,氣隨血脫,氣血兩虛,衝任不固,無以約束津液,故見漏下黃水。
  2. 濕熱蘊結:產後餘血未淨,濕熱之邪乘虛內侵,與血相搏,化熱下注,遂成黃濁之液。
  3. 脾腎陽虛:素體脾腎不足,產後更傷陽氣,水濕不化,下滲為黃水。

證候表現

  • 主要症狀:產後陰道排出黃色液體,量多或淋漓不止,質地或清稀或黏稠。
  • 兼症: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(氣血虛);或伴有氣味腥穢、小腹脹痛(濕熱);或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軟(脾腎虛)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氣血兩虛證

    • 治法:補氣攝血,固衝止漏。
    • 方藥:補血湯(《竹林寺女科秘方》)加減,常用當歸、川芎、白芍補血調經;肉蓯蓉、附子溫補腎陽;茯苓、甘草健脾益氣。
  2. 濕熱下注證
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化瘀止漏。
    • 方藥:易黃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加減,以黃柏、車前子清熱利濕;山藥、芡實健脾固攝。
  3. 脾腎陽虛證

    • 治法:溫補脾腎,化濕止漏。
    • 方藥:內補丸(《女科切要》)加減,常用鹿角霜、菟絲子溫補腎陽;黃耆、白朮健脾益氣。

中醫理論探討

產後漏黃水與「帶下病」有別,其病位在衝任、胞宮,與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黃色屬土,主脾濕;若兼血色,則為濕熱傷絡。治療需辨明虛實,虛者補之,實者清利,並注重產後「多虛多瘀」的體質特點,避免過用寒涼或滋膩之品。

歷代醫家如傅青主、張景岳等亦強調產後調理需以「扶正為本」,補血湯之配伍即體現溫養與固澀並行的思路,符合產後氣血雙補的治療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