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蓮子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蓮子癧

蓮子癧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瘰癧之一類,其特徵為結核簇聚成團,一處可生數十枚,形似蓮蓬所結之子,故得此名。此症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三,歸屬於「瘰癧門」,多因痰火鬱結、氣血凝滯,或肝鬱化火、耗傷陰液所致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蓮子癧之形成與三焦氣機失調密切相關,尤以肝膽經鬱熱為常見。情志不遂、憂思惱怒,易致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灼津為痰;或肺腎陰虛,虛火內熾,煉液成痰。痰火互結,阻滯經絡,凝聚於頸項、腋下等處,遂成結核。其核初起如豆,漸次增大,質硬可移,後期可能黏連成串,破潰後膿水清稀,夾雜敗絮狀物。

臨床表現
蓮子癧多發於頸側、腋下或腹股溝,結核簇生,大小不一,小者如黃豆,大者若梅李,觸之堅硬而推之可動。初期皮色不變,無明顯痛感;日久則核體增大,黏連成塊,壓之微痛。若鬱久化熱,可見局部紅腫熱痛,甚則破潰流膿,形成瘻管,遷延難癒。患者常伴見潮熱盜汗、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陰虛火旺之象。

證型辨治

  1. 痰火鬱結證

    • 主症:結核初起,質硬光滑,兼見胸悶脅痛、煩躁易怒。
    • 治法:清肝瀉火,化痰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柴胡清肝湯合消瘰丸加減,常用夏枯草、浙貝母、玄參等。
  2. 陰虛火旺證

    • 主症:結核黏連,午後潮熱,形瘦顴紅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軟堅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知柏地黃丸配合內消瘰癧丸,佐以牡蠣、鱉甲等。
  3. 氣血兩虛證

    • 主症:潰後膿水淋漓,久不收口,面色萎黃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血,托毒生肌。
    • 方藥:香貝養榮湯加減,重用黃芪、當歸。

外治法

  • 未潰時可用沖和膏外敷,或陽和解凝膏摻桂麝散貼之。
  • 已潰者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膿盡改用生肌玉紅膏。

蓮子癧之病程纏綿,治療需分階段辨證,內外合治。其與現代醫學之淋巴結結核、慢性淋巴結炎等病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著重調理整體氣血陰陽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