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蓮子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蓮子痔
蓮子痔為中醫痔瘡之一種,因其形狀似蓮子而得名,首見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七。此痔多生於肛門外緣或直腸末端,臨床表現為局部贅生物突起,色澤或紅或紫,質地柔軟或堅韌,形如蓮子,故稱「蓮子痔」。根據其形態與病位特徵,可對應於現代醫學之外痔、混合痔,或直腸息肉等病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蓮子痔之形成與下列因素相關:
- 濕熱下注: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致脾胃運化失司,濕熱蘊結,下迫肛門,氣血瘀滯而成痔。
- 氣血瘀阻:久坐久立,或勞倦過度,致肛門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阻滯,結聚成痔。
- 正氣虧虛:素體氣虛,或久病耗傷,中氣下陷,肛門失於固攝,痔核脫出難收。
臨床表現
蓮子痔之主要特徵為肛門處生有蓮子狀贅生物,其具體症狀包括:
- 肛門異物感,或伴有脹痛、墜脹不適。
- 排便時可能出血,血色鮮紅,量少或點滴而下。
- 若兼濕熱,可見局部腫痛、分泌物增多;若氣虛下陷,則痔核易脫出,難以自行回納。
證型辨治
中醫治療蓮子痔,需辨明虛實寒熱,常見證型與治法如下:
-
濕熱下注證
- 主證:痔核腫痛,色紅灼熱,便血鮮紅,肛門潮濕瘙癢,舌紅苔黃膩。
- 治法:清熱利濕,涼血止血。
- 方藥:可選用秦艽蒼朮湯或止痛如神湯加減,常用藥如黃柏、蒼朮、槐花、地榆等。
-
氣滯血瘀證
- 主證:痔核紫暗,疼痛明顯,按之堅硬,排便困難,舌暗或有瘀斑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散結消腫。
- 方藥:桃仁承氣湯或血府逐瘀湯加減,配伍當歸、赤芍、桃仁等。
-
氣虛下陷證
- 主證:痔核脫出,需手托回納,乏力倦怠,舌淡苔白。
- 治法:補中益氣,升提固脫。
- 方藥:補中益氣湯為主,佐以升麻、柴胡等升提之品。
外治法
除內服藥物外,中醫亦重視外治,常用方法包括:
- 熏洗法:以五倍子湯或苦參湯煎水熏洗,可收斂消腫。
- 敷藥法:局部塗抹痔瘡膏或黃連膏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- 結紮療法:適用於痔核較大者,以藥線或絲線纏紮,使痔核壞死脫落。
蓮子痔之治療,當結合整體辨證與局部症狀,靈活施治,以達標本兼顧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