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聯珠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聯珠症

定義與病位
聯珠症為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首載於《喉舌備要》,其特徵為喉內單側(左或右)生有上下相連之兩處腫塊,中心可見紅絲貫串,繼而化膿潰破。潰後兩腫塊相連成一片,膿血排出後可癒。此症屬陽證,與肝肺鬱熱、風毒上攻咽喉相關,病位在喉絡,涉及肝、肺二臟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鬱化火:情志不遂或肝氣久鬱,化火上炎,燔灼咽喉。
  2. 肺熱壅盛:外感風熱或肺經積熱,上熏喉竅,氣血壅滯。
  3. 風毒搏結:外感風熱毒邪,與內熱相搏,結於喉絡,腐肉成膿。
    《喉舌備要》指出「紅絲透上下兩珠」為熱毒熾盛、氣血瘀阻之象,膿血形成乃熱盛肉腐之變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喉中單側腫起兩處,形如聯珠,色紅或紫,中心紅絲顯露,後期潰破流膿血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伴發熱、口乾咽燥、舌紅苔黃、脈弦數等肝肺熱盛之候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治則:平肝清肺、消風解毒、排膿生肌。
  2. 主方:以甘桔湯(甘草、桔梗)為基礎,酌加:
    • 平肝:夏枯草、梔子、黃芩。
    • 清肺:桑白皮、杏仁、連翹。
    • 消風升提:防風、升麻、薄荷。
    • 排毒化瘀:金銀花、赤芍、牡丹皮。
  3. 外治:可配合吹喉散(如冰硼散)清熱解毒,促膿排出。

古籍補充
《瘍醫大全》提及「喉中生珠」類似症,強調「熱毒聚絡」為病機,治法以清散為主;《外科正宗》亦載喉症潰膿後需「托裡排毒」,可佐黃耆、當歸扶正祛邪。此類論述與聯珠症互參,深化其辨證思路。

鑒別診斷
需與「喉癰」(單一腫塊無紅絲)、「乳蛾」(扁桃體腫大)區分。聯珠症特異性在於「雙珠連綴」與「紅絲透絡」,為熱毒壅結之獨特徵象。

預後轉歸
膿血盡出則癒,若失治可能熱毒內陷,致咽喉腫閉,然古籍未詳述變證,臨床當隨證調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