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流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流注
產後流注,又稱「產後瘀血流注」,為中醫婦科病名之一,指產後惡露不盡,敗血滯留,循經絡流注至腰背、關節等處,導致氣血壅滯、經絡不通所引發的疾病。此症多因產後調攝失當,或氣血虛弱,運行無力,致使瘀血內停,隨經脈遊走,積聚於肢節筋肉之間,形成腫痛或結塊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腰、背、臂、足等關節部位出現漫腫或結塊,初期或隱痛不顯,日久則腫脹加劇,疼痛明顯,並伴隨肢體倦怠、活動不利。若瘀久化熱,局部可能發紅灼熱;若寒凝血滯,則患處冷痛,喜溫拒按。
病因病機
- 瘀血內阻:產後胞宮餘血未淨,瘀血隨衝任之脈流注經絡,阻滯氣機。
- 氣血兩虛:素體虛弱,產後氣血耗傷,推動無力,瘀血難消。
- 外邪侵襲:產後體虛,風寒濕邪乘虛而入,與瘀血相搏,凝滯經脈。
治療方法
-
外治法
- 蔥熨法:取新鮮蔥白一握,灸熱搗爛成餅,敷於患處,覆以厚布二至三層,以熨斗溫熨,助氣血流通,散結止痛。
- 膏藥外貼:可選用活血化瘀類膏藥,如消腫止痛膏,局部貼敷以化瘀散結。
-
內服方藥
- 參歸生化湯:
- 組成:川芎、當歸、炙甘草、人參、黃芪、肉桂、馬蹄香。
- 功效:益氣活血、溫經化瘀,適用於瘀血內停兼氣血不足者。
- 加減運用:
- 若瘀熱明顯,加丹皮、赤芍以涼血散瘀;
- 若寒凝甚者,加附子、乾薑以溫通經脈;
- 腫塊堅硬者,可酌加穿山甲、皂角刺以軟堅散結。
- 參歸生化湯:
預後調理
本病初期及時治療,多以活血通絡為法,可使腫塊消散;若遷延日久,瘀血凝結成膿,則需托毒排膿,促進潰瘍癒合。產後調養當注重保暖,避免勞累,以助氣血恢復,防瘀血再生。
古籍參考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產後惡血不盡,流入腰腳,則疼痛不可屈伸。」強調瘀血滯留為致病關鍵,治法當以溫通化瘀為主,兼顧扶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