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溓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溓水
在中醫典籍中,「溓水」一詞具有多重意涵,主要與時令、氣候及陰陽變化相關。其概念源自《素問·陰陽類論》所載:「陰陽交,期在溓水。」歷代醫家對此註解不一,然皆圍繞自然界的時序特性與水象的陰陽屬性展開。
時令意義
- 初秋之象
全元起註《黃帝內經》時,將「溓水」直指為農曆七月,認為此時正值夏秋之交,陽氣漸收,陰氣初生,水氣清淨微涼,故以「溓」形容水之清明靜謐。楊上善進一步闡釋:「水靜也,七月水生之時也」,強調此時自然界水氣開始蓄積,為秋季收斂之始,與人體肺金之氣相應。 - 仲秋水寒之說
明代醫家吳昆則提出不同見解,認為「溓水」應指仲秋(農曆八月),此時水寒之氣更盛,陰陽交爭加劇,天地之氣由溫轉涼,人體氣血亦隨之趨向內斂。此說法側重於水之寒涼特性,與「金秋肅殺」之氣相合。
陰陽與病理關聯
「溓水」作為陰陽交會之期,在中醫理論中隱含疾病轉歸的關鍵時點。《陰陽類論》提及「期在溓水」,暗示陰陽二氣在此時交替,若人體陰陽失調,易在此時顯現病候。例如:
- 肺系疾病:秋令主肺,溓水時節若肺氣虛弱,易受燥邪或寒邪所傷,出現咳嗽、鼻乾等症。
- 脾胃失調:夏秋之交濕氣未盡,若脾陽不足,可致濕困中焦,產生腹脹、泄瀉等問題。
水象與五行
從五行角度,「溓水」屬金水相生之象:
- 金生水:秋金當令,水氣漸旺,自然界露水凝結,對應人體津液代謝。
- 水之清濁:溓水之「清淨」特性,亦比喻人體水液代謝需如時令之水,運行有序,過寒或停滯則病生痰飲。
綜觀之,「溓水」不僅是時間標記,更是中醫觀察自然與人體互動的哲學體現,透過水氣的清寒、靜動,反映陰陽消長與臟腑氣機的微妙變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