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劆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劆法

劆法為中醫眼科傳統外治手法之一,首見於唐代王燾《外台秘要》卷十一,後由清代《醫宗金鑒·眼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闡述:「劆者,或以針鋒微刺之,或以燈芯草微刮之也。」其操作特點在於以輕微刺激手法作用於眼部病變部位,主要用於治療椒瘡(沙眼)、粟瘡(結膜濾泡症)等外障眼病。

技術特點

  1. 工具選擇
    傳統劆法分為兩種形式:

    • 針劆:採用三棱針或毫針針鋒輕刺患處,要求「鋒芒細如蚊喙」,刺入深度以「破皮見血為度」,適用於顆粒堅實的椒瘡。
    • 刮劆:以燈芯草(古法需浸蘸清肝明目藥汁)或特製刮匙輕刮瞼結膜濾泡,清代《目經大成》強調「刮宜順絡,力須勻柔」,避免損傷白睛。
  2. 作用機理
    根據中醫理論,此法通過:

    • 開泄鬱熱:直接疏通瞼絡瘀阻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菀陳則除之」原則。
    • 引邪外達:輕度出血可引導肝經風熱、脾胃積熱外泄,與刺絡療法原理相通。
    • 局部氣血調和:刺激促進局部衛氣運行,改善「血瘀痰凝」病理狀態。
  3. 適應症延伸
    除經典的椒瘡、粟瘡外,古代醫案記載亦用於:

    • 瞼生風粟(春季卡他性結膜炎)
    • 赤絲虯脈(慢性結膜充血)
    • 倒睫拳毛(瞼內翻)的輔助處理

學術演變

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發展出「劆洗法」,結合藥液(如黃連水)沖洗創面;明代《審視瑤函》則記載「劆後敷以絳雪膏」,體現外治與藥物協同的治療思路。清代太醫院更將劆法規範化,要求術前「辨絡色紫滯者方施」,反映辨證施術的嚴謹性。

此技法現今仍見於中醫眼科臨床,現代操作多結合無菌技術改良,其「微創調絡」的理念與西醫眼科機械性刮除術有異曲同工之妙,彰顯中醫外治法「簡、便、效、廉」的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