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臁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臁瘡(慢性小腿潰瘍)

臁瘡,又稱「裙邊瘡」、「爛腿」,為中醫外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六。此病好發於小腿下三分之一處,即臁骨(脛骨)內外側,特徵為局部潰瘍經久難癒,病程纏綿,屬中醫「瘍科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臁瘡的發病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:

  1. 濕熱下注:長期居處濕地,或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生,下注於下肢經絡,鬱久化毒,腐蝕肌膚。
  2. 氣血瘀滯:因久站、負重勞損,或外傷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瘀阻,肌膚失養,潰破難癒。
  3. 正氣虧虛:患者素體氣血不足,或久病耗傷,脾腎兩虛,無力托毒外出,以致瘡面晦暗,膿水清稀,久不收口。

此外,局部皮膚破損、濕疹搔抓或蟲咬染毒,常為誘發因素。

臨床表現

臁瘡病程可分為三期:

  • 初期:患處紅腫癢痛,或伴發熱,皮膚出現丘疹、水皰,破後滲出黃色脂水。
  • 中期:潰瘍形成,邊緣硬結,基底灰白或暗紅,膿液稀薄,周圍皮膚色素沉著,時有腥臭。
  • 後期:潰瘍經年不癒,瘡口凹陷,肉色灰暗,膿水淋漓,甚則露出脛骨,形成「缸口」狀瘡緣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蘊結證:瘡面紅腫灼痛,膿液稠黃,周邊皮膚濕疹樣變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利濕解毒,方用萆薢滲濕湯(《瘍科心得集》)加減,或五神湯四妙丸
  2. 氣血瘀滯證:潰瘍紫暗,疼痛固定,周圍皮膚甲錯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治宜活血化瘀通絡,方選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
  3. 脾虛濕盛證:瘡面淡白,膿水清稀,肢體浮腫,納呆便溏,舌淡胖有齒痕,脈濡緩。治宜健脾滲濕,方用參苓白朮散加黃芪、當歸。
  4. 氣血兩虛證:潰瘍久不收口,肉芽蒼白,倦怠乏力,舌淡脈細弱。治宜補益氣血,方選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

外治方法

中醫外治臁瘡注重「祛腐生肌」,根據瘡面狀況分階段處理:

  1. 腐蝕階段:瘡面膿腐未脫,用九一丹(《醫宗金鑒》)摻敷,外蓋金黃膏(《外科正宗》)以提膿祛腐。
  2. 生肌階段:膿腐已盡,肉芽始生,改用生肌玉紅膏(《外科正宗》)或白糖療法(將細白砂糖撒滿瘡面,膠布加壓固定),可促進組織修復。
  3. 纏縛療法:配合使用夾紙膏(黃丹、輕粉等為末,油調塗紙上貼敷),以繃帶纏裹患肢,改善局部氣血循環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外科正宗》:「臁瘡者,風熱濕毒相聚而成,有新久之別,內外之殊。」
  • 《瘍醫大全》強調:「下焦濕熱不除,則瘡口難斂。」指出清利下焦為治療關鍵。

臁瘡相當於西醫學的「下肢慢性潰瘍」,常見於靜脈功能不全、糖尿病足等患者。中醫治療強調內外合治,結合辨證用藥與局部處理,以達標本兼顧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