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臁脛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臁脛骨
臁脛骨為中醫骨傷科常用名詞,屬下肢骨骼結構之一,其名源於古代醫籍對小腿部位的俗稱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明確記載:「胻骨,即膝下之小腿骨,俗名臁脛骨者也。」此處所述之「胻骨」,實為現代解剖學中脛骨(tibia)與腓骨(fibula)之統稱,然中醫傳統理論中,多側重於脛骨之論述,因其形體粗大,為小腿主要承重骨骼,故臨床亦常以「臁脛骨」專指脛骨。
中醫理論中的臁脛骨
- 經絡循行關係
臁脛骨所在之小腿部位,為足三陰經(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)與足三陽經(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陽膽經)循行所過之處。其中,足陽明胃經行於脛骨前外側,足太陰脾經沿脛骨內側後緣上行,故臁脛骨損傷或病變,常與相關經絡氣血失調有關,如胃經氣滯可致脛前腫痛,脾經虛寒則見內側冷痹。 - 生理與病理關聯
中醫認為「腎主骨」,臁脛骨之強健與否,與腎精充盛密切相關。若腎氣虧虛,骨髓不充,易見臁脛骨痿弱、骨折難癒;另「脾主肌肉」,小腿肌肉萎軟無力者,多責之脾虛濕困,氣血不達四末。此外,肝血不足亦可能導致筋脈失養,引發脛部拘急或疼痛。 - 傷科應用
古代傷科文獻中,臁脛骨骨折稱為「胻骨骨折」或「臁脛骨傷」,其整復手法強調「接骨續筋」,需依骨折移位方向予以牽引、端提、按壓,並以杉木板或竹簾固定。因脛骨前內側缺乏肌肉覆蓋,血供較差,故骨折後易見癒合遲緩,中醫治療常配合活血化瘀(如當歸、紅花)、補腎壯骨(如骨碎補、續斷)之藥內服外用,以促進骨痂生成。
古籍補充
除《醫宗金鑒》外,《傷科彙纂》亦提及:「臁脛骨,其形扁長,上接膝髕,下連踝骨。」指出其解剖位置之連續性;而《靈樞·經脈》則透過經絡學說,闡述小腿部氣血運行與臟腑功能之聯繫,進一步深化臁脛骨在中醫整體觀中的定位。
此名詞之運用,充分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「筋骨並重」之特色,結合局部骨骼與全身氣血臟腑,為臨床診治之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