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簾珠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簾珠喉
簾珠喉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,屬喉部腫痛疾患,其特徵為喉內黏膜微腫泛白,形似簾珠排列,或如白網油狀,伴隨小舌(懸雍垂)紅腫,吞咽時疼痛劇烈。此病名首見於清代喉科專著《喉科指掌》,後於《喉科秘旨》中進一步描述:「滿喉如白綱油狀,兩邊微腫,根有白點,帶紅色,小舌紅腫,咽水大痛。」指出其外觀與症狀特點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簾珠喉多因風熱邪毒外襲,或肺胃積熱上攻咽喉所致。風熱之邪客於肺系,循經上擾咽喉,與內熱相搏,灼傷津液,化腐成痰,凝聚於喉間,故見黏膜腫脹、白點密布;若熱毒熾盛,則小舌紅腫,氣血壅滯,發為劇痛。其病位在咽喉,與肺、胃二臟關係密切,屬實熱證範疇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喉內兩側黏膜微腫,表面布滿白色或淡紅色顆粒狀突起,狀如簾珠或網油,根部可見散在性白點,周圍黏膜充血。
- 疼痛特徵:吞咽時疼痛明顯,甚則連及耳根,飲水或進食時加劇。
- 伴隨症狀:或見發熱、口乾、咳嗽痰黃、便秘等肺胃熱盛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熱瀉火、解毒利咽為主,佐以化痰散結。傳統多用六味湯加減化裁:
- 基礎方:荊芥、防風、薄荷、桔梗、甘草、殭蠶(六味湯原方)。
- 加減法:
- 熱毒熾盛者,加黃芩、連翹、梔子以增強清熱之力;
- 痰凝明顯者,佐以貝母、瓜蔞仁化痰散結;
- 咽喉腫痛甚者,可配牛蒡子、玄參、板藍根解毒利咽。
外治輔助
配合外用吹喉散(如冰硼散、珠黃散)局部噴敷,以清熱消腫、緩解疼痛。針刺選取少商、商陽等穴點刺放血,亦可助瀉熱解毒。
簾珠喉之辨證,需與「乳蛾」(扁桃體炎)、「喉痹」(咽炎)等相鑒別,其特異性在於喉間白點密布如珠簾,且痛勢急劇。歷代喉科醫家強調,此證雖屬熱毒為患,然用藥需兼顧透表宣肺,以防邪熱內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