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斂肺止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斂肺止咳
定義與概念
斂肺止咳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「收斂固澀法」之一,專用於調治久咳肺虛之證。其核心在於收斂耗散之肺氣,固護肺陰,兼以止咳化痰,適用於咳嗽日久不癒、肺氣陰兩傷者。中醫認為,肺為嬌臟,主宣發肅降,若久咳耗氣傷津,導致肺失斂降,則需以斂澀之品配合潤養,方能標本兼顧。
臨床表現
此證常見以下特徵:
- 咳嗽特點:咳聲低弱,日久不癒,痰少質黏,或乾咳無痰。
- 氣陰兩傷:呼吸短促,動則氣喘,自汗盜汗,口咽乾燥。
- 舌脈象:舌質偏紅少津,脈細數或虛數,反映陰虛內熱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斂肺止咳法強調「斂陰固肺」與「化痰止咳」並行,常用藥物分兩類:
- 收斂固澀藥:
- 五味子:酸溫,歸肺腎經,能斂肺氣、滋腎陰,為治久咳虛喘要藥。
- 烏梅:酸澀平,與五味子協同增強斂肺生津之效。
- 潤肺止咳藥:
- 麥冬:甘微寒,養陰清肺,針對陰虛燥咳。
- 杏仁:苦微溫,降氣止咳,兼潤腸通便(適用於肺燥腸閉者)。
- 川貝母:甘苦微寒,化痰止咳,尤宜痰少黏稠難咯者。
經典配伍與方劑
- 生脈散加減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:益氣養陰、斂肺止咳,適用於氣陰兩虛之咳喘。
- 九仙散(罌粟殼、五味子、烏梅等):重用斂澀,佐以人參補益,治肺虛久咳甚者。
中醫理論依據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。」斂肺止咳法正合此理,以酸味藥(如五味子)收斂肺氣,防止氣陰進一步耗散。同時,肺與腎為金水相生關係,久咳傷腎,故方中常佐入補腎納氣之品(如訶子、山茱萸),以固根本。
辨證要點
需嚴格區分「外感初咳」與「內傷久咳」:外感咳嗽多屬實證,忌用斂澀,以免留邪;唯久咳肺虛、無表證者,方可施以本法,體現中醫「虛則斂之」的辨證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