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斂汗固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斂汗固表

斂汗固表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「收斂固澀法」之一,主要針對表虛不固氣陰兩虛所致的異常汗出症狀。中醫認為,汗為心之液,過度汗出易耗氣傷陰,而「衛氣」主司肌表開闔,若衛外不固,則腠理疏鬆,導致自汗、盜汗等症。斂汗固表法即通過收斂止汗、固護肌表,以恢復氣陰平衡與衛氣功能。

臨床辨證與應用

  1. 表虛不固,衛陽失守

    • 主症:自汗惡風、面色㿠白、心悸短氣、倦怠乏力、脈大無力。
    • 病機:肺脾氣虛,衛陽不固,腠理疏鬆,津液外泄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固表,斂汗止汗。
    • 代表方劑
      • 牡蠣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以煅牡蠣收斂止汗,黃耆益氣固表,麻黃根專斂肌表之汗,佐浮小麥養心陰,共奏固表止汗之效。
      • 玉屏風散(《醫方類聚》):重用黃耆補氣固表,白朮健脾益氣,防風走表祛邪,三者配伍,標本兼顧,尤適反覆感冒伴自汗者。
  2. 陰虛火擾,迫津外泄

    • 主症:盜汗潮熱、顴紅口乾、心煩失眠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    • 病機:陰虛內熱,虛火蒸迫津液,夜間陽入於陰,加重汗出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斂汗固表。
    • 代表方劑
      • 當歸六黃湯(《蘭室秘藏》):以當歸、生地黃、熟地黃滋陰養血,黃芩、黃連、黃柏清瀉三焦火熱,黃耆固表止汗,適用於陰虛火旺之重症。
      • 六味地黃丸加減:基礎上配伍牡蠣、浮小麥等斂汗之品,適用於陰虛為主而火不旺者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衛氣與汗液關係:《靈樞·本藏》云:「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,充皮膚,肥腠理,司開闔也。」衛氣虛則腠理不密,汗液失控。斂汗固表法常結合補氣藥(如黃耆、人參)以增強衛外功能。
  • 陰陽互根:陰虛盜汗者,雖以滋陰為主,但需佐以收澀(如五味子、山茱萸),以防陰液續耗;氣虛自汗者,除補氣外,亦可佐少量養陰藥(如麥冬),以達「陰中求陽」之效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調和陰陽」「固護正氣」的核心思想,臨床須嚴格辨證,區分氣虛、陰虛或二者夾雜,方能精準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