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斂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斂陰

斂陰為中醫治法之一,指通過藥物或針灸等手段收斂陰津,防止陰液過度耗散,適用於陰氣虧虛或陰津外泄之證。此治法多針對病邪已退,但陰液未復,或陰不內守而導致虛性外泄的狀況,如盜汗、遺精、久咳、虛熱等。

臨床應用

斂陰法主要用於以下證型:

  1. 陰虛盜汗:熱病後期,邪熱已退,但陰分受損,夜間陰氣當至而不至,陽氣浮越,導致虛汗不止。常用山茱萸、五味子、龍骨、牡蠣等藥物,以固攝陰津。
  2. 虛熱傷陰:陰虛內熱,津液虧耗,見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,可配伍生地、麥冬等養陰藥,佐以烏梅、白芍斂陰清熱。
  3. 遺精滑泄:腎陰不足,封藏失職,精關不固,可選用金櫻子、芡實等澀精之品,配合熟地、山藥滋補腎陰。

常用藥物

斂陰藥物多具酸澀之性,能收斂固攝,如:

  • 五味子:斂肺滋腎,生津斂汗,適用於氣陰兩傷之咳喘、盜汗。
  • 山茱萸:補益肝腎,固精止汗,多用於肝腎陰虛之遺精、眩暈。
  • 白芍:養血斂陰,柔肝止痛,主治陰血不足之筋脈拘急、月經不調。
  • 烏梅:斂肺生津,澀腸止瀉,適用於久咳、虛熱消渴。

與其他治法的區別

斂陰與「固表」「澀精」等治法有相似之處,但側重不同:

  • 固表:針對衛氣不固之自汗,多用黃耆、白朮等益氣固表藥。
  • 澀精:專治遺精滑泄,偏重收澀下焦,如蓮子、芡實。
  • 斂陰:則以酸收藥物為主,作用於陰分,調和陰陽之平衡。

斂陰法體現中醫「散者收之」的治療原則,通過收斂陰津,使機體恢復陰平陽秘的狀態。臨床需辨明陰虛與外邪殘留之別,避免過早收斂而留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