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淋

病名出處
產後淋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四,屬婦人產後病範疇,指產後出現小便頻數、尿量短少、排尿澀痛不暢之證候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產時氣血耗傷,陰血驟虛,虛熱內生,或產後胞脈空虛,餘熱客滯下焦,熱邪下迫膀胱,導致氣化失司而成。此外,若產後調攝失宜,濕熱蘊結膀胱,亦可發為此疾。

臨床表現
主症為小便頻急,淋瀝澀痛,尿量少而色黃,或伴小腹脹滿。虛熱者多見舌紅少苔,脈細數;濕熱者則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
治法方藥

  1. 虛熱證

    • 治法:滋陰清熱,通淋利尿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茅根湯(《婦人大全良方》):白茅根、赤茯苓、瞿麥、滑石、葵子、通草、石韋、黃芩、甘草,以甘寒清利兼顧陰液。
      • 亦可選用《千金要方》之瞿麥湯(瞿麥、黃芩、冬葵子、通草、大棗),佐以養血和營。
  2. 濕熱證
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通淋止痛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八正散加減:萹蓄、瞿麥、滑石、車前子、梔子、大黃、甘草梢,去大黃之峻下,酌加生地、當歸以護陰血。

針灸療法
取膀胱經、任脈穴位為主,如中極、膀胱俞、陰陵泉、三陰交,針用瀉法,以疏利下焦氣機。虛熱者加太溪、照海滋腎陰;濕熱者加曲池、委陽清瀉濕熱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提及:「產後淋瀝由熱蓄,瞿麥葵子通草宜。」強調熱邪為病機關鍵,治療需側重通利。另《張氏醫通》指出,產後淋若久病不癒,需考慮腎陰虧虛或中氣下陷,當隨證變通。

鑒別診斷
需與「產後小便不通」(癃閉)區分,後者以排尿困難、點滴不出為主,多屬氣化無力;產後淋則以澀痛頻急為特徵,病性偏於熱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