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練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練睛

病名
練睛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,指眼皮黏合,致使眼珠轉動受阻之病症。此名首見於清代眼科專著《目科捷徑》,書中記載:「練睛者,眼皮粘練一處,以致目睛不能轉動。」其病機與「睥肉粘輪」相關,屬胞瞼與白睛黏連之病變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練睛多因風熱邪毒外襲,或脾胃積熱上攻於目,導致氣血瘀滯,胞瞼與白睛黏連;亦可因外傷、癰瘍潰爛後結痂,或久病陰虛,津液虧耗,目失濡養,繼發黏連。其病位主要在脾、肺、肝三經,蓋因「脾主肌肉」、「肺主氣」、「肝開竅於目」,三經失調則胞瞼開合不利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可見單側或雙側眼皮黏着,目珠轉動困難,甚則牽引疼痛,或伴見胞瞼紅腫、畏光流淚。若日久不癒,可致目珠偏斜,視物昏矇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壅盛證:發病急驟,胞瞼紅腫灼熱,黏連處分泌物多,舌紅苔黃,脈浮數。
  2. 脾胃積熱證:胞瞼厚硬黏着,目澀疼痛,伴有口臭便秘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3. 陰虛血瘀證:病程纏綿,黏連處乾澀緊繃,目珠轉動時牽扯不適,舌暗紅少津,脈細澀。

相關古籍記載
除《目科捷徑》外,此症亦見於《銀海精微》所述「胞瞼黏輪」,或《審視瑤函》論「睥急緊小」等病,皆與練睛機理相通,均屬胞瞼與眼珠黏連之變證。

治療原則
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為主,佐以潤燥養陰。風熱者疏風清熱,脾胃積熱者瀉脾通腑,陰虛血瘀者滋陰化瘀。外治可配合針灸、熏洗或手法分離黏連,然須據證施治。

與西醫學對照
此病類似西醫之「瞼球粘連」(Symblepharon),多因結膜炎症、化學灼傷或手術創傷後,結膜與鞏膜形成纖維性黏連所致。然中醫從整體辨證,強調內外因交互作用,與西醫局部病理視角有所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