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煉臍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煉臍法
煉臍法為中醫灸法之一,屬間接灸範疇,首見於明代《醫學入門》。此法以藥末配合艾灸,專注於臍部熏蒸,藉由經絡與藥力相輔,達到溫補元氣、調和臟腑之效。中醫理論認為,臍部(神闕穴)為先天之結蒂、後天之氣舍,與任、督、衝三脈相通,內聯五臟六腑,故刺激此處可調動全身氣血,尤適於虛寒諸證。
藥物配伍與原理
煉臍方藥多選辛香溫通之品,以助陽氣宣行。原方組合如下:
- 麝香:開竅通絡,引藥透達。
- 丁香、小茴香:溫中散寒,理氣止痛。
- 青鹽:引火歸元,固腎氣。
- 乳香、沒藥:活血定痛,疏通經滯。
- 虎骨、蛇骨、龍骨(古方用,今多代以他藥):強筋壯骨,鎮攝浮陽。
- 朱砂、雄黃:鎮心安神,辟穢化濁。
- 附子、胡椒:大補命火,驅逐陰寒。
- 五靈脂、槐皮:化瘀散結,清熱涼血。
- 艾葉:純陽之性,溫通十二經。
此方結構兼顧「溫、通、補、鎮」,符合中醫「臍為生氣之源」的理論,透過藥氣與艾熱的雙重作用,激發下焦元陽,調節三焦氣化。
操作技法
- 製藥:將諸藥研末,分三份備用;另以白麵製成條狀,圍繞臍周成圈。
- 置藥:先取麝香末五分置臍心,再填一份藥末於麵圈內,輕按緊實,中央戳數孔以通藥氣。
- 覆蓋:以槐皮一片覆蓋藥上,隔絕火氣直灼。
- 施灸:用艾絨置槐皮上點燃,使熱力緩緩透入。
《萬病回春》所載煉臍法藥味略有增減,然核心不離「溫養先天」之旨。此法亦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觀念,透過體表俞穴與藥性相合,達成內病外治之效。
臨床應用
傳統中醫認為,煉臍法適用於:
- 元陽虛衰之畏寒、泄瀉。
- 衝任不調之婦科諸疾。
- 氣血瘀滯所致腹痛、癥瘕。
- 小兒先天不足、發育遲緩。
此術式融合了藥物透皮吸收、經絡刺激與灸療溫效,為中醫外治法中具系統性之特色療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