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痢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痢疾

產後痢疾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醫學入門》,屬「產後下利」範疇。此症指婦女分娩後出現痢疾症狀,臨床表現為腹痛、裏急後重、大便頻繁且夾雜黏液或膿血,其病因病機與一般痢疾有所不同,多與產後氣血虧虛、外邪侵襲或飲食失調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兩虛,正氣不足
    產後氣血耗傷,正氣虛弱,脾胃運化功能受損,易受外邪侵襲。若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或油膩之物,則濕熱內生,與外邪相搏,下注大腸,發為痢疾。
  2. 外感濕熱或寒濕之邪
    產後體虛,腠理疏鬆,易感濕熱或寒濕之邪。濕熱蘊結腸道,氣血瘀滯,化為膿血;寒濕困脾,運化失司,亦可致下痢。
  3. 瘀血內阻
    產後惡露不盡,瘀血滯留腸道,與濕熱相搏,阻礙氣機,導致腹痛、下痢膿血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痢

    • 主證:腹痛劇烈,裏急後重,下痢赤白膿血,肛門灼熱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,調氣行血。
    • 代表方:芍藥湯加減(黃芩、黃連、芍藥、當歸、木香、檳榔等)。
  2. 寒濕痢

    • 主證:腹痛隱隱,下痢白多赤少,或純為白凍,脘悶納呆,舌淡苔白膩,脈濡緩。
    • 治法:溫化寒濕,健脾和胃。
    • 代表方:胃苓湯加減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茯苓、澤瀉等)。
  3. 虛寒痢

    • 主證:久痢不愈,下痢稀薄,帶有白沫,腹部隱痛,喜溫喜按,神疲乏力,舌淡苔白,脈沉細。
    • 治法:溫補脾腎,澀腸止痢。
    • 代表方:真人養臟湯(訶子、罌粟殼、肉豆蔻、白朮、人參等)。
  4. 瘀血痢

    • 主證:下痢紫黑血塊,腹痛拒按,惡露不盡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行氣止痢。
    • 代表方:桃紅四物湯合香連丸(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川芎、木香、黃連等)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產後痢疾,需兼顧產後多虛多瘀的特點,不可過用苦寒攻伐之品,以免損傷正氣。濕熱痢宜清熱化濕,寒濕痢當溫中散寒,虛寒痢需溫補脾腎,瘀血痢則活血化瘀。同時,應注重調理脾胃,扶助正氣,以促進產後恢復。

此症與一般痢疾不同,臨床辨證時需結合產後體質特點,靈活用藥,方能取得良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