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戀眉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戀眉瘡
病名溯源
戀眉瘡,又稱「煉眉瘡」,首載於明代《外科啓玄》卷七,屬中醫外科病證範疇。此症專發於嬰兒眉部,以皮膚糜爛、滲液、結痂反覆發作為特徵,因其病位固定於眉間,且纏綿難癒,故得名「戀眉」或「煉眉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戀眉瘡多與嬰兒「胎毒」或「稟受遺毒」相關。胎毒之說,源於母體孕期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,或外感濕熱邪氣,遺於胎兒,蘊結肌膚而發。此外,嬰兒脾胃嬌弱,若乳食不化,濕熱內生,外泛肌表,亦可誘發此症。其病機核心為濕熱蘊蒸,纏滯眉間皮肉,導致局部氣血失和,化腐成瘡。
臨床表現
患兒眉間皮膚初起微紅,漸現丘疹、水皰,破後滲液流津,乾涸後結黃痂,痂脫則顯鱗屑,反覆發作。瘙癢劇烈,患兒常因搔抓致皮損加重。此症與現代醫學「嬰兒脂溢性濕疹」相似,好發於出生後數週至數月內,病程遷延,時輕時重。
辨證分型
- 濕熱蘊結證:眉間皮膚潮紅糜爛,滲液黃稠,結痂厚膩,伴口臭、尿赤。舌紅苔黃膩,指紋紫滯。
- 脾虛濕盛證:皮損淡紅,滲水清稀,痂皮薄而反覆,患兒面色萎黃,大便溏薄。舌淡苔白滑,指紋淡紅。
外治方藥
中醫外治以清熱燥濕、解毒斂瘡為法,傳統方劑包括:
- 百藥煎合生白礬方:百藥煎15克(解毒生肌),生白礬6克(收濕止癢),共研細末,麻油調敷。
- 黃連粉:黃連苦寒,瀉火解毒,單味研粉油調,適用於濕熱熾盛者。
- 二妙散(蒼朮、黃柏):燥濕清熱,油調外搽,針對濕熱並重之證。
- 青黛散:青黛、滑石、甘草等份研末,清熱涼血,尤宜糜爛滲液明顯者。
內治輔助
若外治效緩,可據證配伍內服湯劑:
- 濕熱蘊結者,用 萆薢滲濕湯(萆薢、薏苡仁、黃柏等)加減;
- 脾虛濕盛者,投 參苓白朮散(黨參、白朮、茯苓等)化裁,以健脾滲濕。
古籍佐證
《外科啓玄》強調此症「由母體遺毒,客於肌腠」,治療當「外泄其毒,內調其稟」。清代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》亦提及「小兒眉癬」(即戀眉瘡),主張「外塗清解,內消積滯」,與前述治法相呼應。
現代對應與補充
戀眉瘡相當於西醫「嬰兒脂溢性皮炎」或「特應性濕疹」早期表現。中醫理論補充其病機可能涉及「心火亢盛」(眉屬心所主),或「風濕搏結」(瘙癢遊走),臨床可酌加防風、蟬蛻等祛風藥。然總以濕熱為本,外治為先,避免過用滋膩,以防留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