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良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良工
在中醫典籍中,「良工」一詞用以形容醫術精湛、診斷精準的醫者,與「良醫」意義相通。《靈樞·五色》有云:「審察夭澤,謂之良工。」意指醫者能細緻觀察患者面色之枯榮晦明,判斷氣血盛衰與病情吉凶,方可稱為「良工」。此概念強調中醫診療的核心在於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四診合參,而「良工」尤擅透過外在徵象洞察內在病機。
良工的專業素養
- 精通經典理論
良工需熟稔《黃帝內經》《傷寒雜病論》等典籍,掌握陰陽五行、臟腑經絡學說,並能靈活運用於臨床。如《靈樞》所述,其診病必先「察色按脈」,結合天地人三才之道,辨證求因。 - 擅長色診與脈法
中醫認為「有諸內者,必形諸外」,面色、舌象等皆為臟腑氣血之鏡。《五色》篇指出,良工能從面部「青赤黃白黑」五色分布,辨別病位(如肝病見青色)與病性(如晦暗主虛寒,鮮澤主實熱)。脈診上,更需體會「二十八脈」之細微差異,如浮沉遲數,以定表裏寒熱。 - 治法圓融變通
良工不拘泥成方,善因時、因地、因人制宜。如《素問·異法方宜論》強調,東方之域宜砭石,西方宜毒藥,北方宜灸焫,南方宜微針,中央宜導引按蹻。良工能綜合患者體質、地域氣候,選擇針藥、推拿或食療等最適治法。
良工的歷史淵源
「良工」一詞早見於先秦醫籍,反映古代對醫者技藝的高度要求。《周禮》將醫師分為「食醫」「疾醫」「瘍醫」「獸醫」,而「良工」屬其中出類拔萃者。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進一步闡釋:「上醫醫國,中醫醫人,下醫醫病。」良工之境界,在於治未病、調整體,而非僅止於祛除症狀。
綜言之,「良工」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與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智慧,其內涵超越單純技術層面,更涵蓋醫者對生命規律的深刻體悟。歷代醫家如扁鵲、張仲景、李時珍等,皆以「良工」為範,追求「見病知源」的醫學至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