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良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良醫

良醫,乃醫術精湛、德行兼備之醫者,見載於《黃帝內經》等中醫經典。此稱謂不僅強調醫者之技術,更涵蓋其對醫道本質的深刻體悟與臨證修為。

經典淵源

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云:「聖人陳陰陽,筋脈和同,骨髓堅固,氣血皆從。」此處雖未直言「良醫」,然其論述陰陽調和、氣血通達之理,實為良醫臨證之綱領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《傷寒雜病論·序》亦言:「上以療君親之疾,下以救貧賤之厄,中以保身長全」,進一步闡明良醫當具濟世之心與療疾之能。

醫術特質

良醫之術,首重「辨證論治」。其診疾必察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,參合八綱(陰陽、表裏、寒熱、虛實),如《難經·六十一難》所言:「望而知之謂之神,聞而知之謂之聖,問而知之謂之工,切脈而知之謂之巧。」此外,良醫深諳「因人制宜」之道,考量患者體質、時令地域,如《素問·異法方宜論》強調「雜合以治,各得其所宜」。

用藥與治法

良醫遣藥,恪守「君臣佐使」配伍,如《神農本草經》所述「藥有陰陽配合,子母兄弟」,並注重藥性之四氣五味、升降浮沉。治法上,或取《內經》「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」之則,或依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,靈活運用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溫、清、消、補八法。

醫德修養

歷代醫家皆視「德術並重」為良醫之本。孫思邈《千金要方·大醫精誠》曰:「凡大醫治病,必當安神定志,無欲無求」,強調醫者須懷悲憫之心,不分貴賤。此與《靈樞·師傳》「入國問俗,入家問諱,上堂問禮」相互呼應,彰顯良醫於術外之人文關懷。

學術傳承

良醫之成,非一日之功,需博極醫源,精勤不倦。如《醫學心悟》主張「醫者,意也」,貴在悟性與實踐並重。經典研習之外,更重臨證經驗積累,此即《褚氏遺書》所云「博涉知病,多診識脈,屢用達藥」。

綜觀之,良醫之謂,既承古訓「上工治未病」之預防思想,亦融匯「辨證求本」之治療智慧,實為中醫文化中醫道合一之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