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涼而行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「涼而行之」乃中醫治療學重要反治法則,載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,與「溫而行之」並列為藥物服用法度。此術語專指針對真寒假熱證或陰盛格陽證等大寒之證,運用熱性藥物時的特殊煎服法,其核心在於「順應病勢以利藥效透達」。

從中醫氣化理論析之,當人體陰寒內盛至極,往往出現虛陽浮越之假熱徵象。此時若直接熱服辛溫大熱之品,恐致陰寒之氣與藥熱之性激烈相爭,反生格拒不納之弊。故《內經》提出「涼而行之」法,令熱藥待其溫度降至偏涼後服用,使藥性由陰分漸入,循「同氣相求」之理,誘導浮陽歸位。

歷代醫家對此多有發揮:

  1. 張介賓《類經》闡釋:「寒格於中,熱藥難入,涼飲則寒性相從,藥氣得入而後溫化。」
  2. 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運用此法於白通加豬膽汁湯,以童便、豬膽汁為引,使熱藥涼服而通陽破陰。
  3. 臨床配伍要旨:常配伍反佐藥如生薑汁、蔥白等,既防格拒,又助藥力透達三陰。

現代研究顯示,此法可能通過以下機制發揮作用:

  • 溫度刺激調節消化道黏膜反應
  • 緩解陰寒證患者對熱性刺激的敏感性
  • 延長藥物在胃腸道的停留時間以利吸收

此原則與「熱因寒用」治則相呼應,體現中醫「甚者從之」的治療智慧,臨床適用於厥逆無脈、面赤煩躁之陰盛格陽證,或霍亂吐瀉、暴瀉不止之脾腎陽衰證。其運用須嚴格辨識真寒假熱之病機,非謂凡用熱藥皆需涼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