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類中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類中風

病名:產後類中風,首見於《傅青主女科·產後編》。此證多因產後氣血驟虛,經脈失養,而出現口噤牙緊、手足筋脈拘攣抽搐等類似中風的症狀,然其病因與真中風不同,故不可按中風論治,以免加重產婦虛損。

病因病機

產後氣血暴虛,百骸失於濡養,經脈空虛,風邪易乘虛而入,或兼夾痰、瘀、氣滯,導致筋脈拘急,出現類中風之象。其病機關鍵在於血虛風動,或兼瘀血阻絡,亦有因氣虛不運而致肢體痿廢者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口噤牙緊:牙關緊閉,難以開口。
  • 手足筋脈拘攣:四肢抽搐,或見角弓反張。
  • 肢體痿廢:部分患者可見四肢無力,甚至癱瘓。
  • 血暈:氣血虧虛,清竅失養,可伴頭暈目眩。

治法與方藥

1. 養血和絡法

適用於血虛風動者,治宜先調和氣血,繼以活絡。

  • 先服生化湯(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炮薑、炙甘草),以活血化瘀,溫經養血。
  • 繼服滋榮活絡湯(當歸、川芎、熟地、人參、黃耆、天麻、防風、荊芥、羌活等),以養血祛風,舒筋活絡。

2. 行血祛風法

《張氏醫通》主張以行血為主,兼祛風邪。

  • 芎歸湯加荊芥穗(川芎、當歸、荊芥穗),以黑豆酒煎服,可治角弓反張、手足瘈疭。
  • 血暈兼四肢強直:芎歸湯加童便,或荊芥穗焙研末,豆淋酒或童便調服。若口噤難開,可撬齒灌服,或從鼻中灌入。

3. 化瘀通絡法

若因敗血入絡,導致手足癱瘓,可用五積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麻黃、白芷、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枳殼、桔梗、乾薑、肉桂、甘草),以散寒祛濕、活血通絡。

4. 補氣行氣法

若屬形盛氣虛,產後痿廢不起,治宜補氣兼行氣。

  • 朝服香砂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、木香、砂仁),以健脾益氣。
  • 暮服越鞠丸(香附、蒼朮、川芎、神麴、梔子),以行氣解鬱。久服可漸見功效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脈象:虛浮者多屬血虛,沉澀者多兼瘀血。
  • 兼證:若挾痰者,可見痰鳴氣促;挾氣滯者,胸脅脹悶;挾風者,抽搐明顯。

此證雖似中風,然本質為產後氣血虧虛,故治療當以養血、行血、補氣為主,不可妄用祛風峻劑,以免耗傷正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