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涼血解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
名詞介紹


涼血解毒[1]是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於清熱解毒法。適用於瘟疫[2]溫毒等熱毒[3]熾盛之證。症見高熱煩躁、頭痛[4]如劈、昏狂譫語、發斑[5]吐衄、口渴[6]口臭,或咽喉潰爛,或頭面腫大等。代表方劑清瘟敗毒飲

涼血解毒法是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原則,根據患者的病情,選擇具有涼血解毒作用的中藥,通過內服、外用等方法,來達到清熱解毒、涼血消腫的目的。

涼血解毒法常用的中藥有:

  • 銀花:性味苦寒,具有清熱解毒、涼血消腫的功效。主治外感發熱、頭痛、咽喉腫痛癰腫瘡毒等症。
  • 連翹:性味苦寒,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的功效。主治外感發熱、頭痛、咽喉腫痛、癰腫瘡毒等症。
  • 黃芩:性味苦寒,具有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的功效。主治外感發熱、咳嗽、黃痰、濕熱黃疸痢疾等症。
  • 板藍根:性味苦寒,具有清熱解毒、涼血利咽的功效。主治外感發熱、咽喉腫痛、口舌生瘡、目赤腫痛等症。
  • 大青葉:性味苦寒,具有清熱解毒、涼血消腫的功效。主治外感發熱、頭痛、咽喉腫痛、癰腫瘡毒等症。
  • 金銀花:性味甘寒,具有清熱解毒、涼血消腫的功效。主治外感發熱、頭痛、咽喉腫痛、癰腫瘡毒等症。

涼血解毒法是治療瘟疫、溫毒等熱毒熾盛之證的重要方法。在臨床應用中,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,選擇合適的中藥,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,以免加重病情。

以下是《溫病條辨中關於涼血解毒法的論述:

  • 溫病之邪,多由外感熱毒所致。熱毒熾盛,則迫血妄行,血熱妄行,則血液流溢,而成斑疹、吐衄、便血等症。因此,治療溫病,首當清熱解毒,涼血止血
  • 涼血解毒法,常用銀花、連翹、黃芩、板藍根、大青葉、金銀花等藥物。這些藥物均具有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的功效。
  • 涼血解毒法,宜急則治其標,緩則治其本。急性溫病,熱毒熾盛,宜急用涼血解毒之法,以控制病情發展。慢性溫病,病邪深入,宜以涼血解毒之法,以扶正固本。

涼血解毒法是治療溫病的重要方法。在臨床應用中,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,選擇合適的中藥,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,以免加重病情。

參考資訊


  1. 解毒(中医名词)_百度百科

  2. 瘟疫(恶性传染病)_百度百科

  3. 热毒_百度百科

  4. 頭痛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
  5. 溫毒發斑 - A+醫學百科

  6. 口渴_百度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