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涼血解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涼血解毒
定義與範疇
涼血解毒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清熱解毒法之一,專治熱毒深入血分所致之重症。其機理在於清泄血分熾熱,化解鬱毒,適用於瘟疫、溫毒、丹疹、斑瘡等熱毒壅盛之證。此類病證多因外感溫熱疫癘之邪,或內生火毒,燔灼營血,導致血熱妄行、毒瘀互結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高熱不退,煩躁不安,甚則神昏譫語;頭痛劇烈如劈,或頭面焮紅腫脹;皮膚顯現紫黑斑疹,或見吐衄、便血等出血傾向;兼見咽喉腐爛、口氣穢濁、口渴引飲、舌質絳紅、苔黃燥或焦黑,脈數而洪大或沉實。此乃熱毒熾盛、迫血妄行之象。
病理機制
中醫認為,血分熱毒多由氣分傳變而來,或直中營血。熱毒鬱滯血絡,耗傷陰液,灼傷血脈,致使血不循經,外溢成斑,上衝為衄;毒火攻心則擾亂神明;瘀熱互結則腫痛潰爛。涼血解毒法旨在清解血分毒火,涼血散瘀,以截斷病勢。
代表方劑與藥物
- 清瘟敗毒飲(《疫疹一得》)
此方綜合白虎湯、黃連解毒湯、犀角地黃湯三方之長,重用石膏、知母清氣分熱;黃連、黃芩、梔子瀉火解毒;犀角(現多用水牛角代)、生地、赤芍、丹皮涼血散瘀;玄參、連翹、桔梗、竹葉透熱利咽。全方氣血兩清,為治熱毒熾盛之要方。 -
其他常用藥對
- 犀角(水牛角)配生地:涼血解毒,養陰生津。
- 赤芍配丹皮:清熱涼血,活血散瘀。
- 紫草配大青葉:解毒透疹,涼血消斑。
辨證要點
運用涼血解毒法,需緊扣「熱、毒、瘀、陰傷」四大關鍵:
- 熱:高熱不退,舌絳脈數。
- 毒:斑疹紫黑,潰瘍穢濁。
- 瘀:斑色晦暗,腫痛固定。
- 陰傷:口乾煩渴,舌乾少津。
歷史淵源
此法可追溯至《黃帝內經》「熱者寒之」之治則,後世溫病學派如吳鞠通、余師愚等加以發展。清代《疫疹一得》明確提出「瘟毒發斑」之證治,奠定涼血解毒法的理論基礎。
現代應用
現代中醫常用於治療流行性出血熱、猩紅熱、系統性紅斑狼瘡、敗血症等屬血分熱毒者,亦用於重症藥疹、過敏性紫癜等疾患。臨床須結合具體證候加減化裁,如熱毒熾盛加紫雪丹,神昏加安宮牛黃丸,瘀甚加桃仁、紅花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