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涼血散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涼血散血

涼血散血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清法範疇,主要針對溫熱病邪深入血分,導致血熱妄行之證。其病理機轉為熱邪熾盛,灼傷血絡,迫血外溢,臨床表現包括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尿血,或肌膚發斑疹等。此治法首重清熱涼血以制其亢炎,兼以散瘀活血以疏通血絡,達到止血而不留瘀、清熱而不傷正之效。

理論基礎
葉桂(葉天士)於《溫熱論》明确提出:「入血就恐耗血動血,直須涼血散血。」指出溫邪深入血分時,不僅耗傷陰血,更易擾動血行,此時若單純清熱或止血,恐致瘀熱互結,故需涼血與散血並行。此理論奠定後世治療血分證的基礎,強調「血熱宜涼,血瘀宜散」的治療原則。

常用方劑與藥物

  1. 犀角地黃湯(現多以水牛角代犀角):
    • 組成:水牛角、生地黃、赤芍、牡丹皮。
    • 方義:水牛角清心涼血解毒;生地黃滋陰涼血;赤芍、牡丹皮活血散瘀,兼清血分伏熱。全方共奏涼血止血、化瘀消斑之效。
  2. 其他配伍
    • 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連、梔子以瀉火解毒;
    • 瘀血明顯者,酌加丹參、桃仁以增強散血之力;
    • 陰傷甚者,配玄參、麥冬以養陰生津。

臨床應用
涼血散血法廣泛運用於多種血分熱證,如:

  • 溫病發斑:見於流行性出血熱、斑疹傷寒等,皮膚瘀斑紫暗,伴高熱神昏;
  • 血證:如消化道出血、咯血、崩漏等屬血熱妄行者;
  • 皮膚病:如紫癜、蕁麻疹等因血熱瘀滯所致者。

與相關治法區別

  • 與清熱涼血區別:單純清熱涼血(如清營湯)多用於營分證,以透熱轉氣為主;涼血散血則側重血分瘀熱並治。
  • 與活血化瘀區別:活血化瘀法(如血府逐瘀湯)主治氣滯血瘀,無明顯熱象;而涼血散血必兼清熱解毒之效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既病防變」思想,於血分證初期即截斷病勢,避免熱瘀交結而遷延難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