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涼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涼燥

病證名,屬外感燥證之一,為感受秋令燥邪而偏寒者,與「溫燥」相對,亦稱「燥涼」。《重訂通俗傷寒論·秋燥傷寒》記載:「秋深初涼,西風肅殺,感之者多病風燥,此屬燥涼,較嚴冬風寒為輕。」其病機為秋深氣候轉涼,燥氣當令,人體感邪後,燥與寒相合,侵襲肺衛,導致津液不布,肺失宣降。

臨床表現:初起常見頭痛、身熱、惡寒無汗、鼻塞流涕,類似風寒表證,但同時伴見唇燥咽乾、乾咳連聲、痰少難咯、舌苔薄白而乾、脈浮弦緊等燥象。此因燥邪傷津,寒邪束表,肺氣不宣所致。

治法:以「辛開溫潤」為主,既散寒解表,又潤燥生津。常用方劑如:

  1. 杏蘇散(《溫病條辨》):蘇葉、杏仁、前胡、桔梗等組成,功能疏風散寒、宣肺潤燥,適用於涼燥初起,表寒兼燥者。
  2. 蔥豉湯(《肘後備急方》):蔥白、淡豆豉配伍,輕宣透表,適合表寒輕證。

若表證已解,燥邪內傳,肺氣不降而影響大腸,可見胸滿腹脹、便秘、咳嗽痰多而咯吐不爽,此時宜肅肺化痰、潤腸通便,方用五仁橘皮湯(《溫病條辨》),以桃仁、杏仁、柏子仁等潤腸通便,佐橘皮理氣化痰,使肺氣宣通,腸燥得潤。

與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溫燥:同屬秋燥,但偏熱,見發熱重、口渴、舌紅少津,治宜辛涼甘潤,如桑杏湯。
  • 風寒表證:無明顯燥象,舌苔薄白潤,脈浮緊,治以辛溫解表。

涼燥為秋燥之偏寒者,治療需注重「燥者潤之,寒者溫之」的原則,兼顧宣肺與潤燥,避免過用辛溫助燥傷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