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梁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梁革,唐代官吏,生卒年不詳,主要活躍於太和年間(827-835年)。曾任宛陵巡官、金吾騎曹等職,雖為官宦,然精於醫術,尤擅針灸與急救之法,其醫案見載於史料,足見其臨證之妙。

據載,梁革曾遇一女子驟然昏厥,氣息全無,眾人皆以為亡。梁革診視後斷為「屍厥」,此症屬中醫「厥證」範疇,因氣機逆亂、陰陽氣不相順接所致,臨床可見突然昏倒、不省人事,然脈象未必全絕。梁革遂施針刺其胸腹及臍下多處穴位,並鑿開患者齒關,灌藥以通竅醒神,終使患者甦醒。此案展現其辨證精準與針藥並用之能。

中醫理論中,「屍厥」一症與現代醫學所謂「休克」或「昏厥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更強調氣血陰陽之失衡。梁革所刺之胸腹穴位,可能包含「膻中」(氣會之穴,可調暢氣機)、「巨闕」(心之募穴,能醒神開竅)等;臍下或取「關元」(培元固本)、「氣海」(益氣回陽)等穴,以復其陰陽之氣。鑿齒灌藥之舉,則屬「急則治標」之法,或投以辛香走竄之品如蘇合香、麝香等,助其宣通閉塞。

梁革之術,融合唐代針灸與方藥之長,體現中醫「一針二灸三用藥」的綜合治療思想。其醫案不僅為唐代醫林軼事,亦為後世研究厥證救治提供重要參考,彰顯中醫急症處理之特色與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