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言語含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言語含糊

病證名,首見於清代周丹忱所著之《胎產指南》。此症多因產時或產後失血過多,導致心血虧虛心氣不達,致使舌體失養,出現舌萎卷縮言語不清等症狀。

中醫病機分析

  1. 心主血脈,舌為心之苗:心氣血充沛,則舌體靈活,言語清晰;若產後失血過多,心血耗傷,心氣無力上榮於舌,則舌體萎弱,運動不利,故言語含糊。
  2. 氣血兩虛,經脈失濡:產後氣血驟虛,不僅影響心脈,亦可能波及肝腎,因肝藏血、腎藏精,精血同源,虧虛則進一步加劇舌體失養。

辨證論治

  • 主要證型心血不足,心氣虛弱
  • 治法滋陰養心,益氣生血
  • 方藥
    • 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:益氣生津,養心斂陰,適用於氣陰兩虛之證。
    • 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:補血調血,針對產後血虛,助心血恢復。
    • 若兼見氣虛明顯,可加黃耆、白朮以健脾益氣;若陰虛內熱,可酌加生地、玄參滋陰清熱。
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心與舌的關係:《靈樞·脈度》云:「心氣通於舌,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。」心血充足,則舌體紅潤靈活;反之,則痿軟無力。
  • 產後多虛多瘀:除血虛外,部分患者可能兼有瘀血內阻,舌質紫暗,可配合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,但需辨證施用。

此症屬產後虛證範疇,臨床需細察氣血陰陽之偏頗,靈活調治,以恢復心氣血之功能,使言語復常。